马士英简介明末大臣内阁首辅南明朝人物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他的本姓李,但后来被过继给马氏,祖籍广西梧州。万历己未年(1619年)中进士,并授予南京户部主事一职。

随后,他历任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和庐凤总督等职位。在甲申之变之后,与史可法、高弘图等人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即弘光帝。他因在江上迎接福王有功,被提升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因此成为南明明弘光政权的首辅。

然而,由于国事不济,最终他与清军对抗,最终殉国而死,但关于他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议。在清代,他被后人批评,但夏允彝和夏完淳父子在《幸存录》中对他持有肯定态度。此外,他留下了一些诗文和书画作品,其中包括《永城纪略》(含《永牍》)。

历史评价方面,《明史》将马士英列入奸臣传,而顾诚则认为他并非救时之相,但也可能过于严苛地评价了他。陈垣则认为马士英是最后一位奋战的人物,对他的评价并不完全公正。

在政治上,马士英的最大污点是与阮大铖一起担任宰辅,这导致了许多人的不满。但根据一些历史资料记载,马士英对阮大铖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没有放纵其恣意妄为,对江南文士并没有敌视态度,对一些正直有为之民,也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

张祥光先生认为,虽然马士英排挤了史可法自掌兵权,最终导致弘光朝廷灭亡,但是把他定性为奸臣可能有些过重,因为他始终反抗清军,没有投降,所以应该区分内部斗争和奸臣罪名。

黄宗羲及其弟子们参与修撰《明史》,对于 马士英的定性也有影响,他们倾向于将其列入奸臣传,以此来推卸责任。不过,在20世纪初期,有人开始重新审视他的形象,如姚某写作《洗冤录》,试图给予他一个更公正的评价。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外,马士英还以绘事著称,其山水画风格受到了很多赞赏,其中包括青岛市博物馆藏的一幅山水绢画,以及南京市博物馆所藏的一幅山水扇面等作品。此外,还有一幅题名“仿沈周山水图”的画轴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该画轴展现了一片壮观的景色,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艺术家的认可程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