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二品三品皇帝的骑射之道与扳指情缘从清初扳指的材料探究

在古代,扳指被称作玉韘,它是射箭时使用的一种工具。《说文》中记载:“韘,射也”,说明它是骑射的重要器具之一。从商代起,扳指就开始流行,最早出现的是坡形和桶形两种样式。坡形扳指较为古老,在明代仍然被使用,而清朝则主要流行了桶形扳指。

女真族以骑马狩猎为生,因此弓箭和扳指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满族作为女真族的后裔,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在清朝建立初期,为了纪念祖先通过骑射得天下,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皇亲国戚都必须学习这项技能。顺治皇帝不仅修建了箭殿,还亲自率领王公贵族练习骑射。而扳指一直伴随着帝王们,一直陪伴到顺治皇帝用它来确定陵寝位置的故事。

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国家富强,他还特意示范并带领子孙进行狩猎活动,以此提醒子孙不要忘记祖宗以骑射得天下的历史。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有几幅描绘乾隆皇帝进行狩猎活动的情景,其中一幅画卷描绘他在承德避暑山庄中正在射箭。这幅画展示了乾隆身穿便装握弓搭箭,对准靶心准备发动。他身后的官员正准备更换靶纸,并检查之前取出的靶纸。一名官员手持新箭恭敬地站在旁边,而两个兵卒奔跑送去新的箭矢,这场景表明乾隆已经连续发出了多支箭,而且兴趣浓厚。

尽管画家没有刻意描绘出乾隆佩戴的扳指,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其存在。这反映出,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文化传统上,扳指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与中国历代君主、尤其是清朝一品、二品、三品高级官职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让人回想起那段辉煌而又神秘的往昔岁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