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帝制社会中真正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实属罕见。从秦朝到清朝,开国之君除外,大多数守成之君往往难以令人恭维。原因在于,这些人从小就生活在宫廷深处,没有经历过世俗的磨难和挑战,他们耳边只听的是阿谀奉承的声音,因此养成了刚愎自用、骄奢淫逸的习性。因此,他们很难有效地治理国家,力挽狂澜。
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对此有着精辟的分析。他认为,从襁褓之年起,就有阿谀臣服的人;长大后,又有戏弄他们的人;更长大一些,则有嬖幸者;即位之后,便是面谀者。这正如千金子弟性格骄纵,而万乘尊贵追求个人的快乐,不愿意听到自己的过失,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也有一例外。在评论明孝宗朱祐樘时,谷应泰认为他是一个例外。明孝宗是一位恭俭仁明的皇帝,他勤于学习治理国家,并且身边聚集了一批高风亮节、敢于直言极谏的大臣。这主要因为他广泛征求方正之士,以杜绝嬖幸之门、抑制外戚和太监干预政事。他还增加了午朝召见大臣,并亲自访问民间疾苦,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他的一代被称为“众正盈朝”。
这与他的品质有关。当他还是太子时,由博学多才的大臣们如程敏政、刘健指点,他熟读经史,从而养成了“仁孝恭俭”的品格。一旦登基,他仍旧不断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遇到疑问便立即咨询儒家的法官或吏员。不奇怪人们将他誉为最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选择人才来改变这一局面。在内阁大学士万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案例。他不仅不会处理政务,还只是会高声呼喊“万岁”,被人讥笑为“万岁阁老”。他的升迁途径,就是巴结万贵妃及其家族,以及投合李孜省等佞幸人物,让朝廷陷入混乱。随着明孝宗即位后的发现,一份文件夹,上面标注着“臣安进”——是万安奏折,每一件都推荐了各种秘术给皇帝。于是,太监怀恩带着这些奏折去内阁传达了皇上的口诀:“这是不是应该由大臣这样做?” 万安无言,只能低头叩拜。他原本就名声不佳,更因这个事件受到言官们连续上疏弹劾,被迫罢免。
接着又有一名内阁大学士尹直也遭到了罢免。此二人沆瀣一气,与另一个大学士刘吉一起,在言官眼中显得有些可疑,因为他们曾向言官许诺封官许愿,同时建议皇帝提拔他们手下的人选。但这招果然有效,使得那些想表忠心但又害怕惹祸大的言官缄默起来。不过,还有人敢于直言,如翰林院候补官员张昇首先站出来,对刘吉进行攻击,说李林甫和贾似道合二为一,是双重奸人。大理寺卿夏堠上书指出刘吉并没有比万安和尹直少什么罪行,但奇怪的是,即使如此 刘吉依然能够获得加职晋爵,被人们讥讽为“刘棉花”,每当弹压越厉害,它就会反而更加蓬勃发达,最终引起了皇上的厌恶,被派遣太监勒令罢职。
为了清除宦 官中的宦奴,并启用德高望重的大臣,明孝宗采纳了一项建议:重新任命司礼监太监怀恩,因为其支持语言自由并抨击传奉制度被先前贬黜至凤阳的事迹,用以表示敬佩与倾心把他召回。在召回后,怀恩立即向王恕建言:罢黜阿谀万贵妃的小人,将王恕召回来负责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而王恕在成化年间因其敢于直 言极谏而闻名,在成化元年(1465)成为南京兵部尚书,被调任吏部尚书掌管班子的调整工作。不过,由于一直未能得到重用,其原因就在《明史·王恕传》所述:“以好直言终不得立朝。”退休后,他却因为勇於陈说真相,不断受到推崇,被推荐几无虚日,最终顺应起用作为吏部尚书,让他参与机务开创了内阁成员进入尚書级别职位的一次新纪元,即使已七十一岁高龄也不放弃公事。
另一位受信任的大臣是丘浚,他幼年丧父,由寡母教导,全靠自己努力读书考取进士。在翰林院工作期间,他深入了解国家典章制度,因经济方面的才能自负。在两广军事行动中,当时正在翰林院工作的丘浚撰写了一篇洋洋数千字的情报报告,为李贤提供参考,并获得高度评价被提升至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祭酒位置。他根据真德秀关于治国平天下的内容补充不足部分撰写了一本《大学衍义补》,对于唐代以后财政政策展现出独到的见解,最终出版获赏识晋升礼部尚书参与编纂《宪宗实录》,再次展现其学术造诣及政治智慧,当时已经七十一岁高龄仍旧积极参与政治决策过程中的讨论与修订,有力地影响了弘治四年的政治形势,其中包括促进文渊阁设立新的权威机构,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的手段等政策措施,对整个晚期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标签: 元朝的兴衰历史简介 、 中国历史上最昏庸的十个 、 明朝十七帝顺序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人物 、 南宋北宋如何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