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皇帝的职业其实是一门极其复杂和高难度的艺术。要做好这份工作,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必须具备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卓越的人格魅力。然而,由于这个职业要求过高,所以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地掌握其中精髓,而大多数人则可能会在职责上感到迷茫,甚至严重偏离职业目标,从而损害了这一职业形象。
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地教育和培养未来的一线皇帝,这个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当然,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等基础课程在培养皇帝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也是相当明显的。不能让即将退位的大臣临时扮演一下实践环节吧?或者说,也许有鉴于此,一些皇帝们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编写一本关于当皇帝的案例书籍,以古代为镜子,学习如何更好地履行这一职业。
明代宗朱祁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编写了一本名为《历代君鉴》的教材。这部教材由探花林文等官员预修,并在景泰四年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推断出朱祁钰更多像是一个招标人和验收者,而非直接参与到教材编写之中。不过,由于他是最终署名权所有者,这也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情况。
朱祁钰不仅是个特殊的人物,而且还经历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他是宣宗第二子,被封为郕王,但他的生母身份并不光彩,因此他从小接受的是宫外教育。当英宗被俘后,他接替监国,在位期间改元景泰,并开始着手编撰《历代君鉴》这本速成教材。
虽然他作为“救火队员”被突然推上前台,但朱祁钰似乎对成为一名合格的皇帝充满热情。在任内第四年,他便下令编制该教材。这次项目结束后,他得到了左春坊左谕德兼修撰林文的大力推荐,使林文升迁至左庶子兼侍讲,从而显示出朱祁钰对自己的工作满意。
《历代君鉴》共五十卷,每一卷都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将他们的事迹详细记录下来。这部巨作显然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它通过摘抄现存史料来编辑,同时强调了每位皇帝事迹所能提供的情感启示,比如宋仁宗天圣三年的一段故事:“五月幸南御庄观刈麦”,听闻民间机杼声,就召问其原因,只为了发现是一位贫穷妇女,因而赐予她茶帛,并告诫左右辅臣:“其勤如此而贫,可无恤哉?”这段故事主要来源于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每个皇帝的事迹之前,都会特别注明“善可为法”,意味着这些行为值得效仿。而结束处,则以史家评论附加,以增强篇章影响力。
总体来说,《历代君鉴》及其编制方式,可以视作针对当时最高领导人的典型案例式教材,是一种试图通过历史事例向未来的领导者传授经验与智慧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