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风云东林党争犹如江水中荆棘纠结复杂

南明朝风云:东林党争,江湖中的一场长久的纷争,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波涛汹涌,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东林党,是由江南士大夫所组成的一个集团,他们与其他政坛派别之间的斗争,几乎是整个政治圈子的焦点。从万历时代开始,一系列的国本之争、妖书案、明末三案和京察之争,都预示着东林党与全国各派集团之间日益激烈的对立。

在万历三十二年,由于顾宪成被革职,他和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宋代杨中立主讲的无锡东林书院开始讲学,这标志着东林党的成立。《明史·孙丕扬传》称:“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他们倡导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被广泛支持,但也遭到了朝臣和宦官强烈反对。

同时期,还有沈一贯组织浙江籍官僚形成了反对势力,被称为“浙党”。以湖北人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是“楚党”,山东人亓诗教则带领“齐党”依附于浙-party。这两个集团以及地缘关系结成的大型派系如宣Party和昆Party合称为“齐楚浙Party”。这些派系间相互攻击,就是著名的事例——“东林party争”。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不断,这场朋party事态影响深远,《王学质疑》提到:“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party;朋party始于讲学。”夏允彝《幸存录》中的记载也有类似观点:“自万历以前,未有party名,而四明(沈一贯)为相,以才自许,不为人下,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高攀龙、高攀龙等蹇谔自负,每相持。”

此外,在1593年的癸巳京察期间,以及1605年的乙巳京察期间,都曾发生过严重的事端,如“楚太子案”,引发了沈鲤与沈鲤两大集团间激烈斗争。在1611年辛亥京察期间,由吏部尚书孙丕扬主持,也爆发了徐绍吉等策划倾覆东lin party事件。在1620年移宫案中,由杨涟等人的努力拥立太子朱由校继位,有功而重新启用一些被排斥的人物。而1623年又一次进行京察,对齐(亓诗教)、楚(官应震)、浙(姚允文)三种不同派别进行追究,使得这场纷争愈演愈烈。

最后,在1627年,即崇祯十七年,“言事者益裁量执政”,即权力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最终导致民心沮丧,上层建筑动荡,从而直接促成了明朝最终灭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