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远流长融合中国医学之精华与尧舜禹时代的智慧相呼应

太极拳:中国古代导引吐纳术与技击之术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武术、医学与文化的精华。自武当山张三丰祖师系统整理后,流传至今,成为世界人民广泛接受的养生保健方法。近代名宿吴图南曾说:“生命在于运动”,坚持太极拳锻炼至105岁仙逝;其夫人刘桂贞亦练习至104岁仙逝,他们实践证明,太极拳能促进健康长寿。

太极拳创造者及发展者中,有道士和养生家,他们深通医理易经,将其融入修炼过程。而中医基础理论与易经思想密切相关,因此二者有相通之处。将二者的阴阳五行、气血脏象等方面逐一探讨。

阴阳五行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古人认为阴阳变化是宇宙基本规律。中医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在中医与太极理论揭示宇宙基本规律上看法一致。

气血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调和通畅关键所在。太极拳着重意导体、体导气,使气血运行平和。此外,一般练习多年的人,即使冬季户外打拳,也无需戴手套,这仅说明练习能促进气血运行。

脏腑经络

无论中医学或太極拳,其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最后都要落实脏腑功能上。五脏六腑之间各有专司,又互相依存制约协调。而且五脏与形体外窍情志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在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下,可以稳定五脏六腑正常活动。

情志调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变化异常能导致气机失常。通过自然呼吸改进胸廓活动度,加大肺活量;腹内松净加大毛孔通気量,有利于肺主水功能和宣肃功能。此外,对肾进行自我修炼,可补充元阴元阳,对于肾系病人也有良好效果。此类方法可消除经络逆乱阻滞因素,加快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目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