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故事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美食篇章

在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不仅好色,而且对食物有着极高的品味。他拥有七位正式姨太太,还有许多姬妾和短期伴侣。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他需要吃各种能够增强阳力的事物。食与色的结合,在他这里达到了新的高度。

戚继光在守卫登州期间,专门指派渔民到黄海捕捉一种名为“腽肭脐”的海兽,即俗称的海狗肾,将其定期送往北京供给张居正煲汤喝。据明代文人王世贞所记载,张居正喝了这种汤后,因奇热攻心、阳亢无比,他冬天戴不住帽子,因此官员们都效仿他,在风雪寒冬中也光头,这成为了一道京城的风景线。

张居正因而成了一个会吃的官,这并非稀奇。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不讲究口福的官员呢?只要是官,就被请客、被宴会、被应酬或尊到主桌主位,这些机会要比老百姓多得多,因此嘴巴越吃越刁,舌头越吃越灵,胃口越吃越大,品位越吃越高,从而逼使厨师的手艺也跟着精益求精、登峰造极。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有一士夫于京师买一妾,说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上人,一日令其作包子,她辞以不能。当问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为何不能作包子?’她答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可以想象,那时太师府的厨房规模庞大,大约相当于一个营队级别的人数。而清人梁章钜在《归田琐记》里提及年羹尧,由于贬职,其姬妾散去,只留下一位曾经负责饮馔的小秀才。这秀才向她建议让她试试做小炒肉,但她的回答显示出自己曾经处理过一次重要场合,并成功地烹饪了一只全猪来作为赛神会用的猪肉,最终秀才因为尝试这块肉而奄奄一息。

蔡京最终因饿死,而年羹尧则因罪被罚至杭州看城门时,也无法享受到简单的一根油条。此两人的命运虽各异,但他们都是当时权贵阶层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那时神气活现、骄横跋扈,无不是由于拥有一张能吃、高级别的大嘴巴。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何种环境下,都无法填满这个永远想要更多,却又永远感到不够的心灵和身体。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或许恰恰得益于这些能吃好吃善品懂味大小官僚们的推动。如果要评功摆好的话,这些拥有善用之嘴善品之舌善纳之胃善排之肛的大大小廖们,是不是该算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功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