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人们对晋朝的不满情绪被这首曲子所激发逐渐形成了对那一时代是最差的历史观图像中显

《凤阳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人们对晋朝的不满情绪被这首曲子所激发,逐渐形成了对那一时代是最差的历史观。图像中显示,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手持乐器演奏着这首歌曲,他们脸上充满了愤怒和不满的情绰。

提到凤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非常有名气的凤阳花鼓。《凤阳歌》,原本是一首“讨饭歌”,经过数百年的传唱之后,只剩下那个脍炙人口的开头:“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浅显易懂的歌词,那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这明显是一种攻击啊!矛头直指凤阳所出的皇帝朱元璋。

那些来自凤陽的人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沿途乞讨,即使是丰收之年冬天来临,也把家门一锁仍旧出门要饭,这是什么民俗啊——讨饭本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但在凤陽,你看不出悲惨,只看到的是满怀欢乐,还有幽默和玩世不恭。这样的方式看起来怎么都有一点不合常理人情。

这个奇怪民俗背后应该隐藏一个别样的故事吧?除了故事,还应有一种大众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的过程。最初的《鳳陽花鼓》並不是“討飯歌”,它是鳳陽一帶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宋朝時,在淮河兩岸,就有花鼓這種民間藝術形式了。

相關資料顯示:明末畫家顧見龍在家鄉太倉觀過鳳陽花鼓表演後曾畫過一幅《花鼓子》圖,這是迄今為止記錄鳳陽花鼓最早的一幅畫,並且收藏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此外,這些資料還顯示:至少是在明代中葉,鳳陽人已經開始打著花鼓走四方了。而關於這個情景,由清人趙翼記述道:「江蘇各郡,每歲冬必有人來,以老幼男女成行逐隊散入村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始回。」

赵翼这一段文字至少可说明两点:一是在清初之时,这首《鳳陽歌》就已经存在;二是在鳳阳城内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使得这些来自于同一个地区的人们能够团结起来,不管何时何地,都会以此为标志,无论饥寒交加还是丰衣足食,都会保持着一种共同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这也反映出了一种集体记忆或文化遗产,对于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产生深刻影响,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习俗、语言和行为中去。

关于这一段背景信息,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并解读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以及人们的心态变化。我们还可以尝试分析这首诗(或称作"讨饭谣")是否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况,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工具,用以表达人民对于统治者以及他们政策与行为态度上的批评与抗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