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南明朝监国有谁在自然之中寻觅奇药

李时珍的家世业医,自幼便对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李月池,是当地一位名医,经历了许多艰辛才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然而,在那个时代,医生们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常常遭受官绅的欺凌和不公待遇。

为了改变这一切,李时珍的父亲决定让他儿子读书应考,以期将来能够功成名就。但是,李时珍并不是一个学习八股文的人,他体弱多病,但性格刚毅纯真,对于那些空洞乏味的事物总是感到厌烦。他在十四岁中秀才后,又连续三次参加举人考试都未能成功,这让他放弃了科举之路,而转而专注于学习医学。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最终,他得到父亲的支持,并在他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医学。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不仅学有所成,而且还被楚王召为王府“奉祠正”,负责管理良医所事务。在京城任职期间,他又担任太医院判,因为工作环境恶劣,只任职一年便辞去回乡。在这段时间里,他阅读大量古籍,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本草书籍中的许多问题,比如药材混杂、名称多杂等问题。

于是,在三十一岁那年,他开始着手编纂《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这是一部集万卷书之大成、行万里路之广博的一部作品。他不仅读遍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还广泛阅读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如敦煌经史巨作和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他甚至摘录大量有关医学知识的诗句,将这些诗句作为重要参考资料,用以帮助自己纠正前人的错误。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由于药名混杂,有些药物形状生长情况搞得头疼无比。而且,那些古代医家的解释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的猜度,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所以弄得人莫衷一是。例如远志,一种小草,被陶弘景说它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说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而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些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时珍意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这包括穿越山林到处寻找各种植物,也包括询问各式各样的人物,比如种菜、捕鱼、砍柴或打猎的人们,以求了解更多关于药材的情况。

通过亲眼观察和实地调研,以及从不同角度听取不同的意见,最终他成功揭示出芸苔其实就是油菜这种植物,以及蕲蛇究竟是什么样子,它们如何捕捉制备,以及与其他地方白花蛇之间有什么区别等等的问题。此外,还有榔梅这种被道士称作仙果可使人长生不老,其实只是变形后的榆树果实,没有什么特别效用;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其食蚁方式也被进一步澄清等等。

经过长时间艰苦卓绝的手工劳动以及严谨细致的情报收集,最终,《本草纲目》完成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成为我国药物学领域的一座金字塔,全书共五十二卷载药1,892种新增3,074种载方1,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巨大的贡献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