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辉煌与沉寂以杨继盛为例探秘士大夫如何误国(图)

元朝的辉煌与沉寂:探秘士大夫如何误国(图)

在中国历史上,杨继盛这样的人物常常以一心报效国家为名,却因头脑僵化、教条机械而使国家失去解决问题的良机。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前后经过,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俺答求贡失败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东征西讨,战功显赫,但他的生活和生计依然困难。他需要汉地物资,而这些物资只能通过和平贸易或武力抢掠获得。在南北方之间正常贸易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俺答选择了求贡。

嘉靖20年秋,俺答派使者石天爵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这次请求得到了边臣们的一致支持,他们认为同意通贡有益无害,只要不放松边防即可。但这个奏章却被嘉靖皇帝打回去,被勒令再议。兵部调子大转弯,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最终决定拒绝通贡。这种做法激怒了俺答,他大举内犯,杀死了明朝总兵丁璋等人,“边患始棘”。

之后类似的故事又重复了好几次,大概都是俺答遣使求贷,被明廷断然拒绝,有时使臣刚到边境就被杀,有时运气好一点能得到边臣支持但过不了朝廷关。

终于,在嘉靖29年6月,俺答率军进犯大同,以伏击战杀死了素以骁勇著称的明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椿。宣大总兵仇鸾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便以重金买办,让他去攻别的地方,不要来打宣大。于是俺は东向移军,一路直至北京城下,这是自开国以来第二次围攻北京史称“庚戌之变”。然而,这次准备更糟,无奈之下只好让仇鸾带着勤王队伍跟随蒙古军撤退,同时允许他们在逃离过程中抢掠老百姓来冒功。

此后,又一次马市试行,但由于双方对和平持怀疑态度,加之政权组织不够严密,再加上杨继盛那样的忠臣反对,最终马市未能持续下去。而战争继续进行,将近20年的时间里双方仇恨加深,对于是否还有希望解开这道纠结的问题人们感到迷茫。

然而,最终解开这一切的是一次桃色事件。当时,把汉那吉(一个曾经侍奉于俺答汗的人)因爱情投奔到了明朝,并且因为与三娘子(鄂尔多斯部落的一个女子)的关系导致冲突,最终把汉那吉投奔到明朝。这件事成为了两国间建立长久和平关系的大契机,因为它给予了双方一个新的开始,使得战争局势发生了一些改变,并最终促成了两国之间的和平协议。此事虽起源于私人恩怨,却意外地成为了一段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为结束长期的战争奠定基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中的偶然性如何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大事,而不是单纯由任何一个人或者集团所控制的小小个体行为所决定的事务。这也提醒我们,即便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从而推动整个局势走向某种新的方向,这正如那些先前的计划无法预见到的结果一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