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怀抱中,王夫之的史论研究法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其根深叶茂,影响了后世无数学者。他的著作《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及《续春秋左氏传博议》,都是他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的见证。
王夫之在史学领域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对整体历史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他突破了传统史学方法,将辨伪、考证、综合与归纳等方法与移情、心理学和心态学相结合。这一创新使得他的史论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刻。
明朝灭亡清朝兴起这一历史转折点,对王夫之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时代感。他将治史目的定为“济世救国”、“经世致用”,即通过对过去的学习来指导当前,为国家提供智慧。在完成《读通鉴论》的过程中,他反思自己的写作目的与方法:“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这意味着他追求的是一个能够解释历史原因并促进未来发展的理论框架。
对于如何进行有效地历史研究,王夫之有着独到的见解:“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 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他认为关键是要找到“得失之原”,理解为什么会“得”,又为什么会“失”。如何去“获得”以及如何去“救失”,这是他自己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超越传统的一步。
在《读通鉴論·叙論末》中,王夫之总结了自己的写作哲学:“引而伸 之,是以有論;浚而求 之,是以有論;博而證 之,是以有論;協而一 之,是以有論;心得 而可以資人 之通 是以 有 論。”
通过这样的整体性观念,“道无方,而位物于有方”的方式,即按照自设立的人类认识系统化地安排事物,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内在因果联系且符合规律性的知识体系。这就是 王夫之一种高级认识形式,没有固定的规范,只是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认知手段,如道德、理性或科学规律等,使万象皆能融入这个整体观念下,不再孤立存在。
基于此,他采用了一种分门别类系统性的方法,对中国古代进行分类,并从各个角度出发进行详尽分析,就像把帝王、大臣、一些思想家或者盗贼等放在一起,看待他们共同存在于某个时期的问题。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揭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心理共鸣,以及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社会的大局和动向。
最后,在心理层面上,他提出要将自己融入到古人的生活环境中,与古人成为一个,以达到真正理解古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他认为,要想正确评价一个人或事件,就必须置身于那个时代,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审视那时的情景,这样才能真正捕捉到当时人们的心理活动及其背后的动机。
标签: 隋朝的历史故事或典故 、 靖康之耻最惨公主 、 明朝历代 列表 、 明清历代 顺序表在位时间 、 土木堡之战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