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了谥号制度,以对一生之事作总结。唐朝时,臣子们认为用三言两语概括皇帝功绩太短,因此谥号渐长,如李世民的“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确实繁复。清朝亦有十字以上的谥号,后来为了便捷称呼,便改称庙号。
庙号指的是供奉于太庙的家族名字,一般来说,太祖为王朝建立者,如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而太宗通常是指一个皇朝第二代皇帝,如唐代宗李世民。朱棣原本被尊为明太宗,但继位后更动年号,从洪武三十一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以示自己是明朝第二位君主。
然而,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其庙號竟遭更改,由“太宗”变为“成祖”。这与明世宗嘉靖皇帝有关,他不仅是一个炼丹爱好者,而且在无嗣的明武宗去世后,因藩王身份继承了 throne。他本应尊敬前任明孝宗,但他不同意将父亲兴献王入祀于先祖之中,因为按照昭穆规则,七位先祖排列居中左昭右穆,而新入祀者依次升至祧庙。嘉靖提议提升兴献王至太庙,并提出一种办法,使得朱棣如同创立者朱元璋一般永存,这样嘉靖父亲就能进入 太庙,而朱棣则不会被迁出祭祀之地。这就是如何使得原本应该是亲缘关系中的 祭祀名义上的位置发生变化,是一次关于祭祀名分和血脉关系权力的斗争。
标签: 元朝战争历史故事 、 土木堡之变有多少宫女 、 中国各个朝代时间表电子表格 、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 、 战神朱祁镇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