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儿子三饷加派犹如天上繁星般璀璨

明朝末年,为了应对辽东的军事压力,户部尚书李汝华提出了“新饷”方案,每亩土地加征银三厘五毫。随后再次增加至二厘,并在崇祯四年提高到一分二厘,共计银六百六十万两。此外,还有关税、盐课及杂项的征收,使得总额达到了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在崇祯十年,为抗击民变,增兵十二万,加征“剿饷”,总数为两百八十万两。而在崇祯十一年,由于清兵入侵内地打草谷和屠城,杨嗣昌提议征派“练饷”,金额达到七百三十万两。

三饷的不断加派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官员们认为这是解决财政窘境的一种手段,但实际上却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御史郝晋言曾指出:“自古以来,从未有过一年能同时从京师向边疆输送二千万两银子。”因此,这些税收政策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在清朝初期,即使多尔衮发布了蠲免三饷的命令,但实际上并没有彻底放宽这些税收政策,只是进行了一些表面的调整。此外,在顺治十四年,“辽饷”被编入《赋役全书》作为“九厘额银”,而顺治十八年的税率仍然远高于明初时期,有时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这表明尽管官方宣布了减税,但是地方官员和其他利益集团继续实施各种形式的加税措施,因此这场争取减轻农民负担的斗争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