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与其作品中的物品探秘明朝那些事儿百科

我深感激于史景迁这部新著,它不仅充满了诱人之处,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索明末清初那段历史。两个散文家的世界——李渔和张岱,特别是后者的作品,让我着迷不已。这两位作家以其佻脱不羁的个性和率性而为的写作风格,创造出了令人难忘的佳品。当我在七十年代末第一次读到张岱的《陶庵梦忆》时,我被〈瘦马〉一节所打动,从此对他更加着迷。

张岱出身显赫,享受了富贵生活,但到了四十八岁,他面临国破家亡,被迫隐居山中,以布衣蔬食度日,有时甚至断炊。他在《陶庵梦忆》中回顾往昔浮华生活,这本书既真实又趣味横生。在他的墓志铭中,即使未死,他也预见到自己将会有这样的惨淡生活,这让我感到非常触动。

另外,《自不二斋》的描述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这些文字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画面,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则展现了他博学多闻的一面。不久之后,他却选择退隐山林,“短檐危壁”成为他的新居,“所存者,只有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这种巨大的转变,如同隔世一般。

最近,在图书馆里,我意外发现了史景迁最新出版的小说《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中文版名为《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温洽溢译)。这部作品让我兴奋异常,因为史景迁以其独到的治史风格,为我的“张迷”增添了一层新的理解。我期待从他的笔下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时代的人物和故事。

果然,不论是在研究方法还是情感表达上,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入浅出的智慧和细致的情感投入。他没有使用任何“独门武器”,但通过引用的资料,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读者能够看到历史人物背后的复杂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写作技巧上,史景迁依旧保持了自己的风格,用散文或小说般的手法,将历史事件重新构筑。他第一章即开篇就用这样的笔法:“张岱住的地方前有一片广场,当夜幕降临月亮升起后灯笼点亮,那些光影交错让他觉得这里真是‘无虚日’……”这样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之际,与作者共同体验那份繁华与闲适。这段文字出自《陶庵梦忆》第四卷第二篇,是张岱对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盛况的一次详尽描绘。此番经历虽源于原著,却经过作者精心挑选并加工,使得每一行都透露出一种特殊的情境与心理状态。而在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严肃学术著作中,这种手法几乎无法找到踪迹,这使得我的阅读体验尤为珍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