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中国的历史中,那个典故“行将就木”又有何深意?它意味着一个人生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快要像树木枯死、变成腐朽的木材一样了。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那么,这个成语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故事吧!
行将就木的历史故事:
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叫重耳的人,他是晋献公的大儿子。在那个时代,权力斗争激烈,而重耳因被视为太子而遭到了排挤。他不得不逃离家乡,最终来到狄国,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
在这段时间里,晋献公去世,太子奚齐也被杀害。在外逃亡的夷吾继承了王位,即晋惠公。但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重耳回归夺取自己的位置,因此派人刺杀重耳。
当时分手的时候,重耳对他的妻子季隗说:“如果我在二十五年内不能回来,你可以改嫁。”季隗流泪回答:“我今年二十五岁,再过二十五年,我就会是五十岁的人了,那时候还能嫁吗?请允许我等你到底。” 重耳难以割舍地告别了她。
经过长达十二年的流亡生涯和无数次艰苦奋战之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并成为了一代伟大的君主——晋文公。
"行将就木"一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即将结束,就像一棵树干枯萎、准备入棺材一样。这句话由两个字组成,“行将”,指的是即将发生的事,“就木”,则指的是死亡,即棺材中的尸体。
标签: 唐朝是怎么划分四个时期的 、 大明王朝讲的是哪个朝代 、 明朝灭亡前有多可怕 、 后汉之后是什么朝代 、 朱高炽不死朱瞻基必定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