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字光武,生于1891年,河北沧州人。幼读私塾并从叔父德泰、姑丈陈玉山学秘宗拳械。1909年投师张占魁习形意拳、八卦掌。并于李景林、李雨三、好友汤士林处学武当剑、太师鞭、太极拳。1920年,在津浦铁路局任职员期间,始授武技。1928年在上海创办尚武进德会,并致力于尚武楼丛书的编撰出版。1932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主编《国术丛刊》。
抗战期间赴皖南任教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辞离国术馆前赴皖南大学担任文学、历史讲师三年,为鼓气民众抵御外患曾勇于投稿至《求是月刊》等爱国刊物。
晚年定居上海虹口区多伦路,原张之江寓所,致力于整理遗文、编述新作。他的一生精武通文,著作颇丰,对八卦掌的总结整理与广泛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在解放后,他继续从事著述和授拳,被聘为第一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武术副总裁判长,也曾多次在全国武术大会上表演形意、八卦及其他各种拳术和器械。
姜容樵先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了解和热情,更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他的书籍被广泛传播,不仅在国内如此,在海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对学生严格要求,以“业成本于德”、“志正者技必精”等训诫指导他们学习。这一精神一直激励着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留下的作品包括《写真秘宗拳》、《写真形意母拳》、《形意杂式捶八式合刊》、《太极拳论义》、《写真太师虎尾鞭》等28部,这些作品对于中国古代 武术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而他的最著名作品之一——1963年的《八卦掌》,再版发行已达百万册,对推广和普及这一风格独特且实用的内家功夫起到了巨大作用。
虽然他去世后,但他的精神依然活跃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心中,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无数篇幅浩繁而又富有韵味的话语,还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情操,那就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境界,以及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是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自己的追求,不懈努力,无论身前身后的未来都要保持青春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
标签: 大宋王朝 、 元朝的建立史料 、 元朝历史讲座 、 中国其实并不存在元朝 、 历史上真实的朱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