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治下汉人究竟是怎样在自然景观中与新形成的民族共存

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一统王朝,元朝时期我国的国力强大,幅员辽阔,但是后世之人对它的评价普遍比较低。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元朝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大家受到民族情感的影响故意给它打了低分。但是,清朝也不是汉人建立的,大家对他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那么,为什么元朝的历史评价会这么差呢? 为了真正了解个中因由,我们先来看一看汉人在元朝时期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我们都知道,经历过战争以后,一新兴王朝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经济。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重振被战争严重破坏中原经济,他创立了一个叫做“劝农司”的机构,这个机构汇集了农业方面的人才,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更好地利用土地进行生产。他还创建了一个叫做“社”的组织,每个“社”由约50户农民家庭组成,由社长或村里德高望重之人管理,这些举措对我国农业发展十分有利。

至于税收方面,在继任蒙古大汗征税的时候,并没有指定统一标准,只要求百姓交出多少钱就按多少数额征收,因此大多数百姓生活压力很大。忽必烈觉得这不符合长久之计,而且自己既是蒙古的大汗,也是整个中国皇帝,他认为要公正地对待所有子民。在位期间,他设计了一套完整征税制度,只需按照规定向国家上交一定数目的钱粮即可,其余部分归个人所有。这减轻了百姓负担,为奋斗提供更多动力。

我们都知道,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但他们对于手工制品需求旺盛,所以忽必烈非常看重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他把全国工匠划入匠户,不允许更改户籍,看起来限制自由,但实际上工作条件优厚,如果完成分配任务,还能接私活挣钱,使得手艺成为人人羡慕职业。

再来说商人们,由于商人的形象为许多人所知,即使在中国古代也是排名垫底职业。但是在元代商人的地位却很高,因为当时我国疆域辽阔,每地各自特产需要通过大量商人们四处奔走。此外,他们改善运输系统促进贸易流通,比如将大运河延伸到中国北部首都等等,加速了商业发展和提高 商人的社会地位。

从法律角度来看,有各种特权的是蒙古贵族,但普通蒙古人民法无明显偏袒,他们犯错受罚与普通汉人并无太多区别。不管从农、工、商三个阶层来看,都可以发现汉人口境并不比其他时代差甚至有所进步,那么为什么不待见?其实,是因为当时最有话语权的一批人物——士大夫被排除在外,而这些士大夫们则无法施展抱负,从而产生愤懑心态,并以此批驳 元 朝及其统治者。而后世史籍引用这些文人的作品,因此形成一种黑暗时代的情绪印象。

总结来说,在前期普通汉平安生活状态与其他和平年代相似,而士大夫阶层因为缺乏晋升途径更加艰难到了末期确实出现水深火热的情况,但这一现象并不独属于元代,上述情况在任何大的政权结束阶段都会发生社会动荡导致苦难,不仅限于 元 朝如此。在历史书页上,它们同样留下其深刻印记。但遗憾的是,被后世所误解为绝望与黑暗的一个时代。这一错误评判是否能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曾经繁荣昌盛又充满希望但同时面临挑战的大帝国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