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与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五年(631年),他被封为晋王。随后,他在父皇的宠爱下,一直到贞观十七年(643年)才被册立为皇太子。在这段时间里,他接受了著作郎萧德言教授的《孝经》,展现出其仁孝和聪明过人的品质。
当时,由于宠爱第四子的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的储位争夺,最终导致太子的废黜。而在此过程中,晋王李治因其兄长们勾结并谋反,被视为忠诚之证据,最终得以成为储君,并在649年的唐高宗即位后继续执行父亲制定的经济制度。
作为一名勤政的帝王,他深受百姓喜爱,被誉为“永徽之治”。然而,在显庆五年的某个时候,高宗开始出现头晕目眩的问题,这使得武则天逐渐参与国家大事,而高宗对此没有任何阻止,使得权力逐渐转移到武则天手中。此外,他还灭掉了西突厥、高句丽等国,使得唐朝版图达到最大疆域。
弘道元年的末期,高宗去世,但他的影响力仍然深远。在他去世后的数十年间,不断有谥号增加,以表彰他的英明与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