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明时期,文士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尽管他们个别人格可能较为厚重,但整体而言,这一阶层的人性格并不特别喜欢接受他人的馈赠。在那段历史中,文士的心灵敏锐,他们的耻感比其他人更加强烈,大多数宁愿挨饿,也不会吃那份被动获得的食物。但是,晚明似乎是个例外,那里的文人们热衷于举办派对,并且乐于去财主家里享用免费的美食。
当年宗室后裔朱承彩挥金如土,他家虽然富有,却不愿私自储存财富。隔三差五,他会邀请文士和妓女来他的府上共度时光,一年中的中秋佳节,他还举办了盛大的宴会,邀请了南京的一百二十余位士子参加,还请来了四十余名妓女作为伴侣。这场豪华盛宴吸引了众多宾客,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尽情享受。
对于那些拥有金钱的人来说,他们原本应该在自己的家里庆祝喜事,但许多人却选择到这里来蹭饭,因为他们认为,与大家一起分享饮食更有趣味。此类活动常常持续通宵达旦,有着流水席、千里宴棚之称。歌手们献唱诗词、舞者表演舞蹈,而无论是诗作还是绘画,无不见证着这场丰盛盛宴上的快乐与无忧。
王伯稠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使科举考试未能成功,他也没有再次尝试,只是一心写诗。一旦有人组织派对,无论是否收到正式邀请,他都会带上自己的一张嘴和一副肚皮,在那里大快朵颐。他家的主人虽曾发布公告让他回家吃饭,但他依旧不为所动。
这个王伯稠身材魁梧才气横溢,是一位才子。他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总是能够自给自足,不管是在别人的喜酒或寿礼上,都能够毫无羞涩地加入进去,最起码要唱几句《莲花落》这样的经典曲目。而王伯稠则不同,当筹码摆满桌面的时候,不管熟人或生人,他都直接坐下开始大快朵颐,一边吃,一边发出“嘎嘎”的声音直至饱腹,然后便离开,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吱声响起。
据说王伯稠曾写过一首关于凤凰的诗,其中自我喻:“天外有凤凰,独立自徘徊。渴饮沆瀣浆,饥餐昆仑芝。”然而,这些都是他从他人的供奉处品尝到的精美佳肴,而非自己拥有的。这种做法,在其他朝代几乎难以找到相似之例,所以我们只能猜测为什么晚明时代才能出现如此人物。
同样活跃于晚明的是许多像吴扩这样的文人们,他们既不参与科举,也不会投身商业世界,或是在缙绅之间游走,或是奔向财主家的门庭若市,或是通过卖字卖画维持生活,比如林春秀即使品行高尚,其“衣冠白巾”、“吐音如钟”,但绝不会因为怕缺钱而刻意阿谄财主或缙绅;吃过之后,没有半点愧疚,只会开怀畅谈:“花晨月夕,诗坛酒社,宾朋谈宴,声妓会集。”
林春秀是一个自由撰稿的人,而且还有点小名气,但他的日子依然困难,每天只要喝酒,就得找朋友喝,因此就到了郑铎家蹭酒喝。在郑铎那里,“醉辄狂不可制”,每次醉后都骂个不停,可郑铎并未生气,每天只为了让林春秀喝酒而制作了一只特殊杯子,上面刻着“云波”。三年过去,如同一个轮回,这种奇特的情形一直持续至今——谁能理解这背后的深意?
刘邦嫂子的愤怒程度可想而知,她把锅子刮得霍霍响,对方不过是一家人嘛。而郑铎与林春秀之间,不过是一般友情关系,却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宽容与慷慨,是何等难得!
晚明那个时代,由于资本主义萌芽,“阀阅之家,不惮为贾”,书商毛晋既兼具文学又涉足商业,同时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亦步亦趋于两界。当这些文化巨匠赚取一些钱后,以仁德养民,与文人们分享风雅;商人们养育文学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又崇拜商贾,那个时代简直无法想象,更像是将所有身份平等视作同道相随——士农工商异业同道。这世道下,即便傲慢也由轻慢所激发,而文人才高傲,是由于周围人的轻视导致。但正因为如此,当某个人拒绝你的馈赠,你就会觉得你给予他的东西太微不足道。“嗟来食!”这种态度实在令人瞩目,因其代表了一种力量,它显示了你并不需要什么,也许只是想要陪伴或者证明自己价值。不必担心失望,因为即便最尊贵的人也有可能成为你的伙伴。你可以看到这一切:夜幕下的聚餐、窗前灯火、繁星璀璨的大海,以及远方山脉静默沉睡,我们每个人都是彼此间连接的一个环节,我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我知道,如果我现在放弃,我将永远错过机会。如果我现在站起来,我将永远改变一切。你准备好了吗?
标签: 明朝那些事哪年写的 、 元朝历史书籍 、 中国历史的框架简图 、 中国历代 列表及简介 、 成化犁庭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