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末期和清朝初期,左良玉作为一名高级将领,手握八十万大军,但在面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满清入侵时,他选择了坐视不理。左良玉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本人并不愿意像过去那样去帮助崇祯皇帝,还是他与崇祯皇帝之间存在着深远的恩怨?左良玉有着怎样的经历,让他能够放任明朝灭亡而不闻不问?
公元1644年4月25日,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并导致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时,那位辜负了崇祯的大将才露出了真面目——“逃跑将军”左良玉。
从小失去父母,由叔叔抚养长大的左良玉,没有机会接受深厚的教育。他早早地投身于军事生涯中,在老将孙承宗督师辽东期间加入战斗。由于他的勇猛和仗义相助,他迅速升迁为辽东车右营都司。不过,这段时间里,他也遭遇过官职被撤销的困境。
随后,在侯恂这位直属长官兼恩师推荐下,左良玉再次崭露头角。在侯恂的推举下,他迅速在辽东官场走红。然而,当农民起义席卷河南时,尽管被派往河南平叛,但是在多次与邓玘、曹文诏等人的战斗后,他最终成功击退了农民起义军。
正是在这些战役中,左良玉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拥兵自重,不受朝廷指挥。此后,在武昌与张献忠交战并取得胜利之后,他建立了自己割据武昌的地方势力。
当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再次围攻开封之际,崇祯只好从监狱释放孙传庭,以此为最后希望。但是孙传庭却因连续失败而死去,只剩下左 良玉一人成为最后一个希望。这时候他拥有八十万大军,被授予宁南伯爵,并许诺如果成功则可世袭守卫武昌。但遗憾的是,即使如此,也没有见到他出兵支援京城。而随后的消息是崇祯皇帝自缢身亡。
那么,为何左右安然无动于衷呢?
首先,是私欲超过国家利益。他认为自己的士兵都是自己辛勤招募来的,如果拼光,那么自己就失去了影响力的基础;其次,是恐惧李自成带来的威胁。在与张献忠作战时虽然屡战屡胜,但是对抗李自成却总是以败绩告终,如朱仙镇那一次战斗给留下了心理阴影;最后,更重要的是,对朝廷缺乏信心。当他向楚王求援,却发现楚王未能提供所需的人马和粮饷,所以担心即便勤王,也只能走向绝路。
标签: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时间轴 、 中国历代 列表名单 、 朱允炆真的无能吗 、 明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宋朝 列表排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