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游观及其建构(图)
在香港,人们常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是物质生活富足的人们向往。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旅游业在香港蓬勃发展,但很多人认为旅游活动是当代产业,不知意外的是,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类似现代旅游业的现代性特征。
明清时期的平民百姓热衷于旅行,当时用“游观”来形容这种旅行,而带动明清旅游风气的重要推动者就是士大夫。他们的游观文化包括进香、庙会、节庆等大众游观活动,这些盛极一时,并与士大夫的个人旅行互相影响。
巫仁恕博士是一位专注于明清城市史和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人,他指出,晚明的旅游业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可以通过将其放在世界史脉络中,与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先驱相比较来突显。在江南地区,如苏州、扬州等地,有许多名胜古迹吸引着游客,其中著名的是苏州园林,它们通常在春天开放一个月,形成了热闹的市集。
寺院、饭店、酒家和湖楼等设施专为旅人提供食宿服务,而饮食与旅遊業结合给城市内酒楼提供了带餐点供游赏画舫外送餐点需求。此外,还出现了套装旅遊(PackageTour)形式,如进香团一起乘坐进香船去朝拜的情形;进香客只需付一定金额,就可以包吃两餐,还包括来回往返路费,上泰山进香已有牙家如旅行社服务。
西方人对中国早期美丽景色及充分设施的一般评论反映出当时文明发达国家。而到了十八世纪,由于欧洲航海技术不断提升,他们开始批评中国造船技术守旧又不高级,以及轿子舒适度问题,对中国失望转变为负面评价。然而,这些评价并非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而是在夸张其辞以刺激欧洲改革之目的。
透过文字与图像呈现的地景,被赋予主观文化意涵。江南文人的诗词记录下许多古迹名胜,“十景”成为标志性景区,再加上皇帝亲笔题字及赐匾额,使得原本不为人知的小镇或小村庄声名大噪。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化背景下,对待过去历史视角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是那些被我们今天所称颂的地方,也曾经历过不同的命运和评价标准。
标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 、 北周静帝为何禅位给隋文帝 、 朱高炽不死朱瞻基必定被废 、 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 、 中国古代历史的朝代更替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