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左良玉八十万大军何不出兵朱允炆下令不杀朱棣原话引社会争议

在明朝末年,左良玉作为一名高级将领,手中掌握着八十万大军,但当时的社会风云变幻莫测,他面对着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和满清入侵的双重威胁,却选择了坐视不理。那么左良玉为何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他本人并没有像去帮助崇祯一样积极行动呢,还是他与崇祯之间有着深刻的恩怨?

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在这个紧要关头,只要左良玉能够前来护驾勤王,那么明朝就可能有机会挽回颓势。但直到李自成带兵踏入彰义门,崇祯也未能得到左良玉发兵的消息。没了指望的崇祯,就只能在煤山以身殉国。那背叛了崇祯的大将是谁呢?他就是“逃跑将军”左良玉。

左良玉从小生于贫寒之家,由叔叔抚养长大。他读书少,所以早早地当上了兵。当时恰逢老将孙承宗督师辽东,左良玉便响应号召前往东北抗金。他刚上战场,便展现出了勇敢和仗义,为人所敬仰,因此很快便升任为辽东车右营都司。

后来宁远卫发生兵变,将官毕自肃,将其罢官。不久之后,在侯恂推荐下,他复官,又被派往辽东与后金作战。在这段时间里,他遇到了贵人—侯恂,一位他的恩师和直属长官。通过侯恂的推荐,他迅速在辽东官场崭露头角。

随后的几年里,当陕西起义农民进入河南,并威胁到整个国家安全时,左良玉被派往河南清剿农民军。在多次交锋中,最终成功打退了这些起义军。不过,这些胜利也让他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使得他渐渐摆脱朝廷控制。

最终,在武昌与张献忠打了一场战斗后,再次收复汉阳和武昌地区,这样一来,他就拥有了自己的割据势力。而当最后一次请求支援的时候,即使面临绝境,也依然没有出兵助国,而是递上了一份作战计划。这一切都说明,无论是私欲、恐惧还是对朝廷失去信心,都成了阻碍他出力的重要因素。

标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