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旅从长城的终点到自然风光中的朝代探秘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名为“都护府”的机构,这个机构颁行朝廷号令,使得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自此完全确立。

这个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无论是唐末或宋、金、元三家,不仅未能重新进驻这些地方,也没有再次建立类似都护府这样的行政机构。在这一时期内,最可能重新进驻这些地方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但即便如此,大明王朝也从未产生过将这些地区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 朝 的 军 事 重 心 在 北 方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缺乏正确的 西 域 观

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在明初时期,由于蒙古势力退居漠北,对抗时刻准备攻击的大明帝国,其军事重心自然放在防御上,而不是去扩张到遥远且不稳定的外部领土上。而且,由于整个国家对于外部威胁的心理压力非常巨大,因此采取了一种收敛性的治边政策,即尽量减少对外交往和军事活动,以维持国内秩序。

其次,更重要的是,从历史观念上看,大明帝国对于远方非华夏文化区域,如今天所说的“ 西 域”地带缺乏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这一观念导致了他们认为那些地域适合游牧生活,而不适宜农业耕作,因此无足轻重。而且由于文化差异极大,加上经济文化交流不足,他们更倾向于保持距离而非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大明帝国虽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但它并没有将注意力投放到遥远的地球另一端——今日我们所说的“ 西 域”区域,而选择了集中精力在保障内部安全与维护周围藩属国关系方面进行努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把长城建到了嘉峪关,并没有进一步扩展至更远处的一部分原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