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阅《宛署杂记》,发现第十七卷中记载的“字民风二”章节,详细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的老北京方言,这些话语原本我以为是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但惊讶地发现它们其实是燕赵之地自有的古老语言,真有趣。
父亲提起旧时口语,我听他说:“爹,还有两个说法:一个大,一另别(平声)—后两个方言你还记得吗?”在家中的称呼里,父母叫儿子为“哥哥”,女儿为“姐姐”;然而,“哥哥姐姐”这两词虽存,却作为父母称呼自己的孩子用意已失。代替人说话被形容为“挂搭僧”,这是什么含义呢?不明白就叫作“乌卢班”—这个名词对我来说陌生至极。若话不诚实则被称作“溜达”—这种表达是否依旧流传?
不理人的态度又被称作“臊不答的”——这确实是我北方人偶尔使用过的一种表达方式。不着急、无忧无虑则被称作“疲不痴”,而且这一用法现在仍有人使用。物品久新或未见过便被形容为“曹”。比如倒水到杯子边缘,被视为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多倒,就会说:“别再倒了,都溜沿了。”我的北方还有一个相似的方言叫做“我浮溜浮溜”。
头尾都不齐整就被形容为“齐骨都”,完全无法理解。而若事物并不整洁,则会被描述为像数字零三八五那样乱七八糟。这就是关于水桶名字的一个小故事,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如果把它比喻成一个人,那么这样的存在也许就是缺乏意义和目标的人生。
最后,我们谈到了老鼠,被赋予了夜行者般神秘身份,即使是在深夜,它们也不停歇,因此我们给它们取名叫做"夜磨子”。虽然在北京城里也有类似的传统名称,但对于这些古老语言和习俗,我却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标签: 南宋北宋的历史简介 、 明朝那些事儿总共几部 、 元朝对中国的危害 、 唐朝 有几个昏君 、 明代宗算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