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风俗遗存考察

《宛署杂记》探秘明代北京方言遗存

在翻阅古籍《宛署杂记》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了第十七卷上述“字民风二”一节,详细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的老北京方言。这些词汇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些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语言,而是燕赵之地自有的独特语音。这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父亲提起一些旧时方言,其中两个词汇令我好奇:一个是“大”,一个是“别(平声)”。他还提到父母称呼自己的儿子为“哥哥”,女儿为“姐姐”的习惯,以及过去用来称呼人的方式,如“挂搭僧”和乌卢班”。而对于不诚实的人来说,“溜达”这个说法也曾流行过。至于不理人叫做“臊不答的”,这在我的家乡依然常用。

物不新被称作“曹”,而满杯水则被形容为已经溜沿。在我的家乡,还有另一种形容头尾都不齐整的说法,即“浮溜浮溜”。此外,对于物品如果只有一部分没有完工,就会被称作有头无尾,或者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齐骨都。而如果东西弄得乱七八糟,那就叫零三八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听到使用水桶时说的“我稍了点水。”至于夜里的小偷,则被戏谑成夜磨子。但是我从未听说过老鼠也有类似的名字,这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变化?

通过这样的探索,我越发意识到我们的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词汇,每个表达,都承载着我们祖辈们丰富多彩生活的一抹色彩,让我们能够更加贴近他们那一时代的心灵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