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署杂记》中的明代老北京方言探究:揭秘万历年间的古韵
偶然翻阅《宛署杂记》,在第十七卷中发现了“字民风二”一节,这里详细记录了明朝万历年间的老北京方言。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词汇并非满清北方带入京城,而是燕赵地区自有的特色语言,颇具研究价值。
父母对儿子的称呼有两种,一种是大哥,另一种是别(平声),后者何人能忆?在传统中,父亲叫儿子为哥哥,母亲叫女儿为姐姐,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称谓或许已经失去原有的用意。
代替人的话语被形容为“挂搭僧”,其含义是什么呢?还有“乌卢班”的说法,它又意味着什么?
不诚实的话被称作“溜达”,这类表达是否依旧存在于现代口语之中?
不理会他人的行为被描述为“臊不答的”,这个用法虽然古朴,却仍有人使用。
对于事情不紧迫、无忧无虑的态度,被形容为“疲不痴”。尽管时间流转,但这种心态似乎一直与我们同行。
物品如果不是新鲜就被称作“曹”,而满到极点则说它已经溜沿了。在我所处的北方,还有一句相似的俗语:“浮溜浮溜的”。
头部未完善的事物则被比喻成“齐骨都”,而那些结构混乱的事情,则以“零三八五”来形容。这两个表达方式,对于没有深入了解它们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水桶常常被称作“稍”,这样的命名在当时是否也广泛使用呢?
至于老鼠夜晚活动的声音,它们有时会发出一种磨擦声音,被比喻成夜磨子。但遗憾的是,在我的知识范围内,并没有找到关于这一名称具体来源和意义上的相关信息。北京市民,你们对此如何解释呢?
标签: 明朝十六个奇葩 外号 、 中国 一览表 、 明朝的 妃子 、 历史朝代版图变化 、 靖康之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