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大冤案中的散文家张岱与其珍藏的古籍物品

在我阅读史景迁这本新书时,感到格外的兴奋。作者不仅提供了关于明末清初这个历史时期的深刻见解,而且还特别提到了两位我非常喜欢的散文家:李渔和张岱。这两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风格,他们的文章既有活力又充满个性,让人读之如醉。

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第一次阅读张岱先生《陶庵梦忆》的时候,那一段描述瘦马的情景让我深受感动,从此对他的人生故事产生了无限好奇。我发现,张岱虽然出身于显赫家庭,但他的生活并非总是光鲜亮丽。在四十八岁那年,他的一番感慨——“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让人不禁感叹其生命中的转折。

《陶庵梦忆》记录了他往昔浮华生活的小趣事,这些记载中透露着一种淡然与自嘲。他在〈自为墓志铭〉中写道:“未死而写下如斯惨淡生活”,这样的文字令人唏嘘不已。

当我翻阅到他曾经游历过的所谓“不二斋”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那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的地方,或许只因为墙西稍空,便被腊梅补上了缺憾。但是,只要天光照进来,那晶莹剔透的地面,就像是玻璃云母一般,使得坐在那里的人仿佛进入了一片清凉世界。而图书四壁、鼎彝尊蹴,那种繁华景象,与他后来的隐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如同隔世相遇。

近日,在书店里,我意外地发现了史景迁先生最新出版的一部作品《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中文版名为《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温洽溢译),出版于2009年。这本书让我惊喜交加,因为史景迁以其独到的治史和写史风格早就赢得了我的敬佩,他对于我的“张迷”必定会有一番新的探讨,不看也罢!

果然,当我浸入这本书的大海中时,被深刻描绘出的张岱一生的转折点以及内心世界所吸引。史景迁通过大量资料进行串连和解剖,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位文学巨人的存在价值。他没有依赖任何特殊的手法,而是巧妙地将这些资料编织成散文或小说笔法,使得整个叙述流畅自然,无可挑剔。

在开篇处,史景迁用一个典型的话题开始讲述:“张岱住的地方前面有广场,在夜晚月色出来后灯笼也亮起来,这让他觉得自己真的‘无虚日’—可以同时做朋友、交际和享乐。”这种繁华环境下的平静态度,以及他的其他多方面活动,如画船穿梭南京城内,“箫鼓之音悠扬远传”,露台精致,“竹帘纱幔之后坐着,用茉莉香气盈溢夏日风中”。这些细节来自他的著作《陶庵梦忆》的第四卷第二篇,是关于端午节秦淮河畔的一个场面。如果说这是基于事实,那么历史镜头推拉背后的情感呈现,则是我所熟知但从未见过那些正统学术著作能达到的境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