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与明朝灭亡的物证考究

在我阅读史景迁这本新书时,感到格外的兴奋。作者不仅提供了关于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的详尽资料,而且特别提到了两位我非常喜爱的散文家:李渔和张岱。这两位作家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率真无畏的态度著称,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性灵与率性的气息,是真正值得一读的佳品。

回忆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第一次读到张岱《陶庵梦忆》中的〈瘦马〉一节,那种深情厚谊的情感瞬间触动了我的心弦。我对张岱的人生故事更是迷住了。张岱出身显赫,享受了一番富贵生活,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体会到“国破家亡”的痛苦,最终选择隐居山中,以布衣蔬食为生,经历断炊之苦。他在四十八岁那年写下:“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这种深沉而又幽默的情怀,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陶庵梦忆》记录了他的往昔浮华生活,以及他后来的淡泊名利、追求内心自由。在他自撰墓志铭中,即使未死也能预见自己的命运,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令人敬佩。

此外,他曾经拥有的一所书房——不二斋,那里的图书四壁连成一片,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殿堂。而今,他却被迫离开繁华世界,与自然相依为命,这种反差让人觉得仿佛是在看另一个人的生活故事。

最近,在书店里,我意外地发现了史景迁最新出版的小说《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即温洽溢翻译的中文版《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本书让我惊喜交加,因为史景迁既擅长撰写历史,也擅长编织故事。我知道他将如何以独到的笔法描绘出张岱的一生及其内心世界,并且探讨他通过回忆和晚年的修史,为自己树立存在价值的事迹。

果然,不论是引用的资料还是叙述的手法,都展现出了史景迁非凡的功力。他没有使用任何特殊技巧,只是通过精细地串联和解剖这些资料,使得整个故事流畅而有趣。

在第一章开始处,就用了一段这样的描述:“张岱居处前有广场,入夜月出之后,灯笼也亮起,令他深觉住在此处真‘无虚日’……”这样的文字来源于《陶庵梦忆》的第四卷第二篇,是张岱描述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盛况的地方。此刻,这些镜头般推拉的情境与人物内心所思所感,在一些传统正统学术著作中几乎找不到类似的表达,而史景迒就这样用一种新的方式讲述历史,让我印象深刻至极。在看到过有关李渔、王安石等人的传记研究后,再次阅读这个关于张家的作品,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使我无法放下,一直看到了最后。在序言中,史景迁这样说道:“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会像烟消云散,因此决定尽可能挽回对明朝美好的回忆。”现在想来,如果不是先从《陶庵梦憶》开始了解,然后再读到他的其他作品或许还会有些不同。但总归来说,这次阅读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对于当时那个时代以及那些人物更加有感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