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为何选择投靠清朝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呼唤自然之声

我曾经讲过,崇祯帝有心理疾病,他性格阴沉多疑,对谁都不信任,只相信自己。据说他执政期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还杀死了七位总督、十一位巡抚和逼死一人。这其中包括了袁崇焕、熊文灿、杨镐等国家栋梁大臣,只要崇祯对他们产生怀疑,就会毫不犹豫地杀掉。然而,这样的做法导致国家失去了栋梁,确实走向衰败。

崇祯不仅杀人,而且还喜欢示众,比如对袁崇焕,不仅在大街上凌迟,还号召百姓来分食他的肉。他的家属被流徙三千里,并且抄没家产,让他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

袁崇焕是一个忠勇的战将,在宁远和宁锦的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但是一封反间的信,使得他的功绩全无所用,被判为叛臣并遭到极其凄惨的处罚。这样残暴的手段让人看到了皇帝的心智问题以及自己的可能结局,那么如何是好?只能选择逃生。

这些受中国传统忠孝思想影响的大臣,他们不会轻易背叛,更清楚自己的命运将被史官记载为“二臣传”,但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寻找出路。在清朝给出的厚禄吸引着他们,一方面是因为清朝没有随意杀害大臣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看到早期投靠清朝的人,如范文程和李永芳都获得重用甚至结成了亲事。大清给予他们安全感,而明朝则充满了恐怖与死亡。

因此,当时的大臣们纷纷寻求逃脱或改变立场的机会,也就是寻找弃暗投明的机会,以求生存。当时,有许多人降服于清军,如孔有德、耿仲明在崇祯六年降顺,大凌河之战中的祖大寿也曾一度降清,但后又转而继续抵抗,最终在松锦大战中再次降清,被皇太极接纳,并委以高级职务,这种态度深深打动祖大寿,他后来写了一封信给外甥吴三桂,为吴三桂之后投敌提供了思想基础。

此后的时间里,大量明朝高级将领开始向清朝投奔,有沈志祥、孙可望等120多人加入这股潮流,他们一旦降服,便能获得丰厚的爵位或者王公称号,一些直到清末依然保持这一荣誉,有些家族延续至今。而这些人的决定主要取决于时代背景下的道义与权力的较量。在一个历史拐点上,人们心向何处,不仅取决于个人选择,也关乎时代精神与价值观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