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与抗清英魂从明末名将精神到五十自我超越(图)

在孟津县,王铎的书法馆复制了他所有的书法作品,这些石刻是他的艺术遗产。孟津老城里,有句老话:“这又不是吃王铎家舍饭,何必用大碗!”据说,这句话源于明末的一个故事。当时,正值动乱之年,天灾人祸频发。王铎曾多次回乡,他帮助开设粥场救济饥民,每人每天能得到一碗粥。然而,因为太多的人来求助,每个人只能轮流吃一次,所以他们想出了用大碗盛粥的办法。

王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虽然身处京城,却来自社会底层,对民众疾苦深切体会。在朝堂上,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畏惧权贵,因此经历了不少政治斗争。

随着年龄增长,王铎遭遇了一系列家庭变故,他两个女儿相继去世,再加上父母离世,使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失落。而这些经历也成就了他的伟大艺术品质,让他的人生经验与技巧融为一体。

宦海沉浮中人书俱老,在明朝20年的仕途中,王铎以忠诚耿介著称,但后来被迫降清,与其声名狼藉不可同日而语。在此期间,他多次面对廷杖的大祸,而这一切都与东林党有关。“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这是东林党创始者顾宪成所撰的一副对联。这股力量影响了很多官员,他们互相呼应形成重要势力,被称为“东林党”。在那场生死较量中,王铎站队东林,以乔允升等人的提携和影响立足政坛。

当满洲皇太极再次入侵时,一位朋友黄道周因言论被廷杖八十贬官六秩。仅19天后,上疏反对议和主张免受重罚。此举引起杨嗣昌恼怒要求同样处罚。但崇祯放弃施行刑罚。一段时间后,上课讲《中庸》时直言实情遭崇祯责难,从此冷落。不甘心失败中的生活带给他无奈之际,将自己内心世界宣泄于笔下,“每书,当于谭兵说剑”,成为他表达情感最得意之作。此时期,其佳作频出,如《赠张抱一行书卷》、《赠张抱一草書卷》,显示出其艺术境界达到新高峰。这一年,即1642年,是他51岁,也是“五十自化”的开始。在失意、战乱中的异乡,只有他的笔触保持着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