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知识最全的篇章中你知道行将就木的典故吗

探索中国知识的宝库,了解“行将就木”的深远意义。这个成语意味着人寿命即将结束,仿佛已经站在死亡的门槛上。这句话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背后隐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句成语的神秘面纱。

关于“行将就木”的历史故事: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大儿子,由于献公宠爱骊姬,骊姬计划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因此她不断策划陷害太子的申生和重耳、夷吾。随后申生的去世,让重耳和夷吾被迫逃离国家。

在外逃亡时,重耳带着忠诚的臣子前往狄国,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在此期间,他娶了两个从少数民族部落中俘获来的姑娘,并生下两个孩子,即伯鲦和叔刘。

当晋献公去世,奚齐也遭到大臣里克之手而死,而夷吾继任为君主,即惠公。惠公担心重耳回国夺取他的位置,因此派人刺杀他,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他返回晋国,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领导者——文公。

在告别妻子的那一刻,季隗流泪回答:“我今年二十五岁,再过二十五年,我将是五十岁,那时候我还会嫁给别人吗?”她的坚定回答触动了重耳的心,他知道自己有义务保护家人的安全。

"行将就木"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生命即将结束,就像棺材一样接近。而它背后的故事,却充满了对忠贞与勇气的赞颂,以及对于家庭责任感的体现。

【用法】

作谓语:指某人寿命即将结束,如“老夫行将就木,只求晚年残喘。”

作定语:用来描述某物或某事态,以表明其临近消亡,如“树叶快要枯萎,看起来像是‘行将就木’。”

【辨析】

【拼音代码】:xjjm

【近义词】:枯萎、朽坏、气息微弱

【反义词】:繁荣兴盛、日益壮大

通过这样的探究,我们不仅学会了一个新的汉字,还深入理解了一个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正是中国知识最全的一部分所致力于传承和普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