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简介黄马褂之荣何方才可披

在清朝的宫廷戏剧中,常有情节描绘犯人身着黄马褂,众人见之即不能施刑。甚至皇帝赏赐黄马褂,即便是御前侍卫,也无法获得免罚的特权。这引发了一个问题:黄马褂到底是什么?它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又如何?

首先,我们需了解黄马褂源自满族,原名“鄂多赫”,起源于贵族打猎时穿戴的“行服褂”。经过简化改良,它成为了便服。在嘉庆年间宗室史学家爱新觉罗·昭梿的《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中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等都穿着黄马褂。”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由皇帝赏赐而来的黄马褂,一种为“行围褂子”,另一种为“武功褀”。

要获得第一种,只需在陪同皇帝狩猎时表现出色,或进献珍奇猎物以得龙颜悦纳。而第二种则是对立下战功者的奖励,可以在任何重要场合穿着。但直到嘉庆帝时代,被授予这种荣誉的人并不多。

然而,在清朝末期,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一件曾经如此珍贵稀有的衣服,如今已经不再令人感激涕零。统治者开始滥发,使得原本高贵的事物变得普遍可见。如慈禧太后曾因心情好,将车夫赏赐一件黄马褟。

总结来说,为何今日我们看到清宫剧中的角色的几乎每个都能拥有这一荣耀呢?原因之一是清朝晚期,皇权威望减弱,与其代表的一致性失去;原因之二是在战争频繁与冲突不断的情况下,大臣们通过传统晋爵已难以体现贡献,因此转向使用更为普遍的手段来表彰;最后,统治者个人喜好随意,大规模赏赐使得这项荣誉失去了其昔日的尊严和稀缺性。

因此,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原本只属于极少数人的荣耀,如今竟然成为了一件普通衣物,不再具有过去那样的特殊含义和尊重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