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的灯塔始终照亮祖国科技事业的道路

美国时间8月4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为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举办“庆贺李政道先生九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多位院士专家现场回忆了与李政道先生的过往。让科技日报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李政道为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

全力支持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

在高能所大院门口,矗立着一座名为“物之道”的雕塑。这件雕塑作品由李政道先生创意,2002年以来一直在此矗立,诉说着李政道与中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密切联系。

1956年,我国提出了建造一台高能加速器的设想,但经过二十多年的曲折,最终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破土动工才真正起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离不开他的帮助。他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全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使得项目成功实施,对我国后续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项目有着不可估量影响。

积极建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1974年,当他第二次回国访问时,他见证了当时祖国人才断档的严重危机,并写下《参观复旦大学的一些感想》建议国家重视基础科学发展及培养少而精的人才队伍。随后,他通过周恩来总理向主席上报《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促进国内教育部分恢复正常。此后,他继续倡导全国各类人才培养步入正轨,并提出选拔派遣学生到美国攻读研究生,这就是中美联合培養計劃(CUSPEA)。该计划开启我國改革开放後首個較大規模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的先河,为後來的大规模國際人才交流與科學文化交流奠定基礎。在该计划送出的917名学子中,如今已有10多位成为院士,其它成就同样令人瞩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