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30年,明朝的宣德帝面对外国朝贡的减少,命郑和前往西洋的忽鲁谟斯等国进行公干。一年后,于1431年1月19日,郑和率领二万余人从南京下关出发,他的第七次远航“西洋”即将开始。不过,由于海上风力强劲,他们不得不在福建避风,最终直到同年的底部才正式启程。在返航途中,郑和在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而王景弘则率领船队返回中国。这段历史留给我们许多疑问:郑和真正安葬的地方又是哪里?他生前所居住的大宅——马府又是什么样的?而那些铜钟、瓷器、紫砂,还有那群礁,是如何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可以从他的墓地开始探索。位于南京牛首山的一座衣冠冢被认为是他的陵寝,但关于他的真身究竟葬于何处,这一直是一个悬案。近些年,一项重大发现可能揭开了这个秘密:据专家推断,那座弘觉寺的地宫就是郑和的葬所。
除了陵墓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古学来了解更多关于郑和生活的小事。他曾居住过一所名为马府的大宅,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但1983年,当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挖掘时,却意外发现了马府遗物,其中包括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以及景德镇青花。
此外,还有一口铜钟,上面刻着祈求永恒长寿并保佑往返西洋安全的铭文。这口铜钟由太监郑和与王景弘共同制作,以纪念他们对成功无畏追求的事业。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我们还拥有几个重要地点。一群礁,即现在称作“南沙群岛”的地方,有一个小部分叫做“郑和群礁”,其中包括太平岛、鸿麻岛及其他几个小岛。此外,“ 郑和舰”是一艘用于教学实习的船只,它以其经济效益高达6100吨排水量,并且能够进行除北极以外的大多数环球航行,被誉为现代版的“宝船”。
当然,不仅如此,“ 郑和号”也成为了一系列不同类型交通工具中的名字,从大连海事大学的一个教学实习船到美国波音公司的一款飞机,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艘巡防舰,每一次使用都让我们想起了这一时代最伟大的旅行者。
每年的7月11日,就是中国庆祝航海日的时候,这一天标志着1405年 Zheng He 首次下西洋。当600年的这一天临近,大规模庆祝活动举行,让人们再次认识到了Zheng He 的壮举及其对于新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在这些活动中,有中央政府官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齐聚一堂,为Zheng He 的旅程致敬。
标签: 明朝十大怪事未解之谜 、 1683年明朝彻底灭亡 、 明朝在世界上的地位 、 明朝那些事是正史还是野史 、 宋朝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