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巨星试图科举梦图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不仅是帝王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也孕育了无数传奇故事。自隋炀帝时期起,这种分科取士的方式持续了近一千年,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学校教育改革才最终告一段落。

由于当时还没有摄影技术,考生的身份验证主要依靠文字描述来完成。清朝的一位姓胡的监考官因其认真负责而闻名,他在监考过程中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信息进行严格核查。在他的名册中,将那些须发稀少者称为“微须”,因此,他拒绝了许多长着胡须的考生。一位不满此法的考生反驳说:“如果按照您的话,《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意味着孔子赤身露体地经过宋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开始更加注重历史知识。据说有一道题目要求考生比较中西方史事,即《项羽拿破仑论》。然而,那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拿破仑”是谁。

有一位勇敢无畏的学生,在回答这道题目时写道:“项羽能拔山河,而我手持笔墨,可轻易把握整个世界。”他继续阐述说:“既然车轮已经被摧毁,它必然轻盈,一般人都能捉住它,还需项羽?用项羽去拾起车轮,这正是大材小用,让英雄处于无用武之地。”

乌尔恭额巡抚曾亲临书院监督考试,他看到大家争先恐后地抢食,不禁皱眉说道:“好似群鼠。”其中一位学生即刻回敬他曰:“鼠虽大小皆称老;龟虽雌雄并称乌。”

为了激励人才,前清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录取三名。但某偏远县份文化水平极低,每次只有三人报名前来主试。一场风波之后,其中一人只写下“且去”二字;另一人则只是复制题目内容,没有任何附加文字;第三个人竟然什么都不做。不得已,只好以第一、第二、三者的表现命名他们,并给予评价。

尽管有些趣事可能夸张或虚构,但这些故事却反映出科举时代的人文关怀和学术追求,以及人们对于智慧与才华的大力肯定。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机遇的地方,有趣的事实也许并不罕见,如果没有这些故事,我们会觉得缺乏色彩,不是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