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帝王史话评书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也称北京保卫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是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抵抗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并将其击退的战争。

背景及起因

瓦剌是当时漠北蒙古三部之一,另外两部是鞑靼和兀良哈。明初,脱欢统治瓦剌。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父位,自称淮王。也先即位后,以武力统一蒙古各部,大举进犯明朝边境。当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怂恿皇帝朱祁镇率五十万大军亲征。但是,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的英宗被带到了瓦剌,并成为也先与明廷之间的筹码。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皇帝胞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将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抄家灭族;二十九日,将文武百官请皇太后改立监国郕王为帝,使瓦剌借英宗要挟明廷的阴谋破产。

十月初一,由于也先趁机南侵并包围了北京城,这次事件被视为“京师危急”。随着形势紧张升级,一些臣子主张迁都南京,但兵部侍郎于谦坚持认为:“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反对迁都。他以宋朝南迁的故事为例强调这一点,最终决定固守北京。

十月十一日,当瓦剌军抵达北京城下时,被俘的太上皇朱祁镇被带到德胜门外土关。这时,也先不敢贸然进攻,而是在宣告愿意议和之后,与中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在这期间,也先试图通过诱使于谦前往迎驾来擒获他,但他的计划未能得逞。

随着双方交手不断加剧,最终在于谦等人的努力下,以及神机营火炮、火铳以及其他武器装备的大规模使用,这场战斗最终导致了瓦剌军的一次重大失败。此后的几天里,尽管有时候情况变得混乱,不利,但是由於士气高昂和指挥上的协同作用,加上民众组织起来对抗敌人,此役仍旧结束得顺利无损。至十一月初八日,全体敌人从塞外撤退,从而解除了对北京城的围困,使得此役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胜利,为大明帝国度过了一次严重的人民战争考验,同时也是防御性质极强的一场成功防御作战。此役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发展水平,还凸显了在面临外患压力的国家内部政治稳定与团结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性的道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