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中国朝代顺序表大全图片在自然之中寻觅

李时珍的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但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他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他说:“身如逆流船,我心比铁石坚。我望父全儿志,一死不怕难。”他的父亲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并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教他。不几年,李时珍就成为了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一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老的医学文献,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本草书籍混乱不堪,“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这促使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在三十一岁那年,他开始酝酿,为此他阅读了大量参考材料,从家藏书籍借阅,还利用行医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阅。他还进入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不断学习,更是像个“书迷”。

他曾经说过,“长耽嗜典籍,如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瞑”。确实如此,他不仅读了一千八百余种上万卷医学文献,而且看过很多历史、地理和文学著作。他还摘录了一些有关医学知识诗句,这些诗句给予他许多真实有用的信息,有助于纠正前人的错误。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困扰他的就是药名混杂的问题。过去的一些本草书虽然做出了解释,但由于一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纸面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使人难以取信。此外还有狗脊等药物,其形状各异,说法不一致,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认识到,“读万卷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万里路”。所以,他既搜罗百家的意见,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调查。他穿着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陪同下远涉山林旷野,与众多名医宿儒交流,同时也观察收集各种植物标本。

除了湖广地区以外,他还到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方采访。在均州太和山也有探索之旅。在盛产药材的地方,如江西省庐山南京摄山茅山牛首山,也估计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道:“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用来反映他的远途跋涉与四方采访生活。

每到一个地方,无论是农民还是种田的人,他们都热情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植物。而且,当他们指点方向或展示具体情况的时候,比如芸苔这个常用药物,它究竟是什么样子?陶弘景说它是一种小草,而马志却认为它是一种大青,这两个人对陶弘景提出的批评引发争议。但通过直接询问一种捕蛇的人以及亲眼见证蕲蛇捕捉过程之后,可以准确理解这种神奇生物真正的形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如何区分蕲蛇与其他白花蛇之间微妙差别。

通过这样的深入细致调查与研究,《本草纲目》中的每一个描述都充满着丰富详尽并且准确无误。这部巨著共计190万字五十二卷,其中包括1200余种新添药材及1500余图表,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伟大贡献之一,将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整理科学化的大型医疗手册,为世界性的宝贵遗产而成为永恒记忆的一个缩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