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很诡异朱允炆擅自调离老将致全盘皆输

我回忆起公元1399年,那是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发动叛乱,公开向建文帝开战的那一年。从此,大明王朝进入了一个漫长而血腥的“南北战争”。在那个艰难时刻,处于南方的建文帝,其手下已经无多少大将可用,而北方许多将领都归顺了朱棣。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建文帝朱允炆只好依靠年已65岁的老将耿炳文来扭转局面,他被任命为北伐主帅,率领3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13万)北上讨伐朱棣。

首先,我想提到耿炳文这个人。他是明朝的一位开国大将,其名气虽然不及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和蓝玉,但他同样有着赫赫战功,被载入史册。翻阅他的功绩,你会发现他与朱元璋共同创业,一直跟随其征战至最后。

耿炳文打仗有本事,从公元1357年的长兴之战中就能看出,他凭七千孤军与十万敌军相持一个多月,这样的勇猛让他成为重要的人物,在后来的许多重大战役中都扮演关键角色。他跟随常遇春等人攻取中原、平定山西河北、击败乃儿不花,还曾南征云南。因此,在行赏时,朱元璋并列尊称他与徐达、常遇春等人,同时因为他的长兴保卫战封他为长兴侯。

这次派遣耿炳文北上讨伐朱棣应该说是一种明智之举,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如此重大的任务。不过,这位老将在真定遭受挫折。一路上的失利可能暴露了他的一个短板:善于防守,不擅长进攻;善于消耗,不擅长决斗。这一缺陷导致部队进一步失利,当时耿炳文手下的张宝被俘,然后故意放回,以此传递信息说要进攻真定。耿炳文慌忙调动部队,却反而遭到了奇袭,最终导致自相践踏的大乱,“竞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

尽管如此,作为一代名将,他能够迅速收缩阵线,将部队撤回城内,就变得坚不可摧。但即便如此,也未能挽救全局,因为金陵却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丢掉信心,将其撤换,用李景隆替代,并且找借口逼迫其退职。这次更换极端错误,因为李景隆领导下的明军最终在白沟河惨败,全军覆灭。而如果建文帝能够继续重用耿 炎 文,以制约燕王,那么这样的结果可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这一去除高效干员的情况,即使有一些挫折也可以通过调整策略来克服。但现在我们只能后悔,没有珍视那些经验丰富的大臣,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悲剧性的衰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