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北宋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

北宋曾和辽国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当时辽国萧太后御驾亲征,率领大军南下攻入宋境,宋真宗已经有了逃跑的想法,但最后还是决定亲自督战。实际上当时北宋和辽国的军事实力相当,北宋会吃败仗往往不是兵力的原因,而是输在人心。澶渊之盟虽然还是宋朝吃了亏,但却换来了百年和平。相比之下,崇祯皇帝就不愿像北宋那样复制澶渊之盟,所以最后迎来的就是灭国。

从“明崇祯内外皆战则明亡,宋真宗澶渊之盟换三百年江山”这句话,我们能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呢?

其一:正如人与人因为性格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行为一样,国家、政权也是如此。比如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其实统治性格都非常类似。都属于败亡在蒙古这一性格大不相同的政权下。

其二:我宁愿像崇祯那样轰轰烈烈地去死,也不愿宋朝、南宋那样悲悲切切的苟活。

(1)从四方面说,宋明、辽清时代不同,思想氛围不同,没有对比性

“澶渊之盟”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是宋辽双方军事实力差不多,无论是宋朝打辽国,还是辽国打宋朝,攻击一方都受到重大失败。其次辽国内部权力斗争非常严重,面对对于辽国统治者来说,更危险的是在内部而非外部。再次辽国内部“儒家化”统治逐渐形成,其内部的“武力”气氛已经淡化。

因此,辽国对于“和谈”是接受的。但皇太极时期,清军虽然属于弱势,但正在上升期,其“勇武”气氛仍然强悍。面对早已经熟知的大明财富,根本不会停下南下脚步。即使签订“合约”,为了自身稳定也不可能有和平。

更重要的是,晚明时期,明朝虽然有内部农民起义和南北少数民族政权发动叛乱,但以当时明朝的实力,特别是“儒家思想已经走入死胡同”,同时加上“无君无社稷”的党争等,根本不会要求签订协约。反观,宋真宗时代的文臣们,“妥协苟安”以利于自我荣华思想非常浓厚。

(2)大明不在军事而在人心已丧,正如北宋也并非亡于军事一样,有无议和,大明

大明灭亡,在于万历皇帝长期与群臣不交流、重用宦官所引发的传统忠君者对皇权失望。对于这一问题详见本号对“都说明朝亡于万历,这话对吗”和“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两个问题地回答。

在于“隆庆开放”后,几十年白银流入所触动的明朝“畸形经济”到这,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心里只有钱而无朝廷、忠君”的思想。包括党争激烈、贰臣大范围出现,都是这一思想导致。

所以,明亡不是简单的“议和”就能解决。北宋“靖康之耻”出现本质原因也是如此——神棍遍地、奸臣满朝,从宋太祖开始对贪腐行为就持纵容态度,直接造成文武皆如此,以致最终“君不君臣不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