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疆域革新天下郡废除州县制兴起 中国历史研究院解读

隋朝疆域辽阔,自灭南陈后,其国度东接辽河之水,北抵沙漠无际,西至敦煌古道尽头,南临交趾边陲。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将林邑纳入版图,使得国家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427万平方公里。然而,此举仅持一时,而林邑复独立,大业五年(609年)时,再次吞并吐谷浑、伊吾,使得国境达到最为广阔的一刻,即467万平方公里。此时的隋朝,可谓是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王朝。

在行政管理方面,隋朝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起初,其地方行政体系分为州、郡和县,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三级制已经变得混乱不堪。因此,在隋文帝统治下,将天下的郡悉数废除,以州县二级制取代其位置,每个州直接管辖若干个县。而后,在隋炀帝时代,又进一步改革,将所有的州改回成郡,从而实行了郡县二级制。在这个制度下,全中国被划分成了190个郡和1255个县。

为了确保中央集权与地方管理之间的顺畅沟通,每年的最后一日,都有各地州长要赴京城述职,他们被称作“朝集使”。此外,还设立了司隶台官员或别使,对地方进行巡视监察。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维护了中央对全局的大力控制,同时也促进了国家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致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