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苟延残喘历史趣味题目及答案大全

我来告诉你苟延残喘的故事。这个成语“苟延残喘”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苟”、“延”和“残喘”。其中,“苟”就是勉强,意味着做些勉强的事情;“延”则表示延续,即使维持下去;而“残喘”,则是临死前的气急败坏。

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一个故事。在那个故事中,一位名叫东郭先生的人在外地旅行时迷路了。他看到前面尘土飞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让他感到害怕。就在这时,一只狼突然出现,它哀求东郭先生将它藏入书袋,以便暂时躲避追捕者赵简子的追击。这一请求出于狼的狡猾之心,但由于东郭先生的同情心,他同意了。

然而,当赵简子走远后,狼突然转变性格,用凶恶的声音说:“虽然您救了我,我现在却非常饿,您既然这么善良,就让我吃掉您吧。”随即,它就扑向东郭先生。幸运的是,在这危急关头,一位猎人赶到,将狼射杀。

从此之后,“苟延残喘”的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人们勉强维持生命,比如当人们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继续生活,而不是选择死亡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说是在“苟延残喘”。

在日常使用中,这个成语通常用作动宾结构或者作为谓语或定语,有贬义色彩。当我们谈论那些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牺牲个人生命的人,我们会说他们宁愿勇敢地去战斗,而不愿意像那些勉强维持生存的人那样活着。

有许多著名文学作品里也使用了这个成语,如鲁迅《花边文学》序言里的表达:“在这种明诛暗杀之下,能够苟延残喘,与读者相见,那么非奴隶文章又是什么呢?”这里,鲁迅通过对比提出了自己的文化批判观点。

近似的词汇还有如: 苟且偷生、苟全性命、及至垂危,还有与之相反的词汇包括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等。

最后,让我们看看一些历史上的例句:

1.宋·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现在幸能微息还存,使得长居岁月,以为足矣。”

2.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使得沦落身世,又能以诗文自立,为国为民亦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