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历史岁月里,明朝与清朝交替的过程是如此特别,以至于它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更迭中最为惨烈的一次。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民族间的权力交换上,更是在汉族被女真族取代统治的地位。这一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不仅士兵们在战场上丧命,还有许多文武大臣、士族知识分子选择了以身殉国,以保全他们的气节。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融合的大时代,每个民族都像家人一样相互支持。但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因此那些敢于殉国而死的人们,是值得后人敬仰。
有的人表现出了崇高的气节,宁死不屈,而也有的人贪生怕死,选择低头臣服。在这段历史中,有这样一个人,他起初是明朝的一名儒士,但他却因为首鼠两端、反复无常,被后世评价不高。这个人就是东林党领袖钱谦益。
钱谦益出生于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的一个家庭,他曾经是万历三十八年的探花出身。他官至礼部侍郎,但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贬,并成为东林党中的领袖之一。当马士英拥立福王建立南京弘光政权时,钱谦益依附其为礼部尚书。然而,当东林党计划立潞王为新君时,他们遭到了马士英等人的诛杀,而钱谦益由于与他们关系良好才幸免于难。
随着清军南下的接近,面对这一巨大的危机,其妻柳如是劝他和她一起投水殉国。但柳如是,却只愿意嫁给比她大36岁的钱谜益,这个妓女知道如何以身殉节,而钱谜益却没有勇气做到这一点。他甚至阻止了柳如是想要自尽的事宜。
据说,在柳如是和他一起去水塘的时候,钱谜益先下水试了一下,然后说:“水太冷,我不能下去。”这是他的逃避,因为他不愿意跟随她去死亡。而当清顺治二年五月十五日,他率领群臣向多铎投降,那时候已经无法再回头了。
之后,当多铎占领南京并实施剃发令时,大众纷纷议论,一些抵抗者也不断出现。《恸余杂记》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当多铎下令剃发时,钱谜益对家人说:“我的头皮痒得很厉害”,然后出去了一会儿回来,说自己剃了头留着鞭子。那个时候,有诗人讽刺他:
“山斗才名天下闻,
国破从新朝北阙。”
尽管很多降清者都存在,但为什么只有钱谜益被评价尤其低呢?原因在于,在降清之后,他又开始背后诋毁清王朝,并且组织反叛活动。这样的行为让明遗臣和忠诚于明室知识分子的眼中看来是不够格의行为,即使是在清政府内部,也备受轻视,最终成了两边都不属于的人物。不管是在抗击还是合作之路上,都活到了83岁高龄寿终正寝。而直到乾隆年间编写《贰臣传》,人们将他区别开来,与洪承畴等其他叛徒同列入乙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