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宰相之空缺犹如天空中缺失的北斗星引领朝政方向者不再代之以集贤殿六部主事等手段但正如指挥船只需舵手

明朝宰相之消亡,犹如天空中失落的北斗星,引领朝政方向者不复存在。代之以集贤殿、六部主事等手段,但正如指挥船只需舵手,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似在暗中指引。

朱元璋时代,便逐步废除了宰相制度,演变为内阁制度。中国古代中央政权有四大威胁:宦官、外戚、权臣和王爷。其中,宦官易于理解,他们得到皇帝的信任,有可能掌握国家大权,即使成为代理皇帝。而一旦宦官掌握了实权,便会形成自己的集团,甚至可能架空皇帝。在唐朝后期,宦官已经成为唐朝实际统治者,有时甚至可以随便废黜皇帝,或杀死皇帝。但是,这种情况通常是在缺乏制度限制的情况下发生的。

外戚主要是太后或皇后当政时,因自己势力不足而仗着娘家帮助执政,因此成为国家最强大的力量。由于外戚与皇帝非同族,此举非常危险,可导致篡位和改朝换代,如隋文帝杨坚即由此崛起篡位。不过,如果设法排斥外戚,那么这样的问题可避免。此点,明朝做得也不错。

明朝中晚期,由于女主持政治多来自平民或低级官僚家庭,所以她们娘家的势力很弱,不构成严重威胁。而王爷则常常因家族纷争导致篡位,如晋 朝八王之乱中的混战。不幸的是,在明初阶段,让王爷掌握了一些实权,最终朱棣成功篡夺了 throne。但朱棣上台后立即将王爷削除其实权,使他们只能享受荣誉,无任何影响力。这让整个明朝对 王爷构成的威胁变得微不足道,以至于宁 王叛乱被视作笑话。

最后,对付最为危险的“三害”—— 权臣— 明朝采取了先进措施。一方面废除了传统的宰相职能,一方面建立了内阁制,将决策权限分散给众多大臣,而首辅仅仅作为领袖,其建议还需经过君主批准才能实施。此系统有效地防止了单个个体独揽高位,并通过六部执行机构进行具体操作,从而确保政策执行不受个人偏好影响,同时发挥出各领域专才的大智慧。这一体系显然具有前瞻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创新之举,即使在一些时候,没有亲临宫廷参与国事的情形下,大臣们依旧能够维持国家运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