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宰相之消逝,犹如天际缺失的那颗璀璨星辰,引人深思其背后的原因。代之以吏部尚书、都御史等官职,以协助皇帝处理国政,但宰相一职的真实影响力和权威依旧令人好奇。
中国古代中央政权面临四大威胁:宦官、外戚、权臣和王爷。宦官因得到皇帝信任,有可能掌握国家大权,甚至成为代理皇帝。但只要有制度避免宦官获得实权,就不构成严重威胁,如明朝所做。
外戚主要是太后或皇后执政时期,由于势力不足而仗着娘家帮助执政,因此成为国家最强大的力量。然而,这种情况危险万分,如篡汉的王莽,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但若皇帝稍有作为或制度排斥外户,则问题可解,如明朝中晚期,女儿多为平民或低级官僚女儿,不可能形成势力。
王爷篡位更是频繁发生,如晋朝八王之乱。不过朱棣篡位成功后,将王爷架空,使他们仅能享受荣华富贵,无实权。
权臣则是历代常见的问题,而容易成为权臣的人只有两类,一为宰相,一为地方的大军头。在历史上,尤其是当皇帝较弱时,宰相往往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从而架空皇帝。因此,明朝初期废除宰相改用内阁制度,就是对付这种现象的手段。
内阁由众多大臣组成,其首辅只是领袖人物。而内阁存在,将原本属于单个宰相的巨大利益分散开来,即便首辅也只能发挥建议作用,没有实际执行权限,只能在奏折上提出处理建议需经由皇帝批准方可。这一机制有效地避免了单个人的专横,并且发挥了集体智慧,同时保证了决策过程透明化和合理化。此举无疑展现出了一套先进的政治管理体系,让一个没有真正“丞相”的帝国得以持续运转并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