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经评价《万历十五年》为“不新的书”,确实,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这一年里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重要节点。传统上关于明史的叙述往往以“税重民穷”为主题,但黄仁宇认为,民众贫困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国家赋税过重,而在于法律缺失和政府效率低下。自古以来,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况,在明代达到顶峰,而黄仁宇写作《万历十五年》的目的,就在于证明这一点。
当时的明朝重臣,如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都试图进行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大多数人甚至遭遇了革职入狱之类的惩罚。一群文官为了维护他们集团的地位,让国家武备停滞科技革新受阻,商业发展也受到影响。这一体制所带来的悲剧,不仅让这些个体无幸,而且对整个大明王朝也是一个不幸开始。
历史学家们通常会忽略万历十五年的平凡性,却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事件,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实质上与后来的大事息息相关,是将要引起波澜的一系列机缘。在《万历十五年》中通过描述几个关键人物,我们看到了这个即将崩溃帝国的悲剧命运,最终历史把这些帝王将相遗忘了。
黄仁宇批评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并指出这并非解决问题之道,因为技术和法律都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明朝特征之一便是依赖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将其渗透到帝国各个方面,使得这一现象强度和广度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从那以后,中国与西方之间差距越拉越大。西方正在崛起,而东方则陷入沉沦。
标签: 元时是什么时候 、 为什么樊忠死了大明完了 、 明朝第二位帝王是谁 、 中国古代 、 明朝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