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歌让朱元璋中都城震动明末八大寇的幽默故事

《凤阳歌》:明末八大寇的幽默故事

在那繁华的中都城,朱元璋以一曲《凤阳歌》,被击倒了。据说,这首歌源于宋朝时期的花鼓艺术,在明代中叶已广为流传。它是一首“讨饭歌”,而且是那么地脍炙人口:“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首《凤阳歌》的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又迷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趣闻:洪武爷曾下令在凤阳营建中都,因为他对家乡情深。但其实,那些花鼓手们并非只因饥荒才去乞讨,而是出于一种社会习惯和传统。

关于这一情景,有清人赵翼记载:“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其唱歌曰:‘家住庐州并凤阳’”等等。这段文字至少可说明两点,一是清初之时就有这一段歌词;二是这种乞讨并不仅仅因为饥荒,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传承。

该曲最早见于戏曲选本《缀白裘》,时间应该晚明或者清初。如果追溯到确切时间,这首脍炙人口的《凼陽歌》极可能产生于洪武年间,也就是朱元璋即位后的几十年之间。当年的朱元璋曾颁布圣旨允许家乡的人不再征税,只要他们每天热闹地聚在一起喝酒,每年祭一次皇陵,就可以吃掉祭品分赃。

然而,当朱元璋决定将都城迁至淮河边上的小城——现在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四省中的12府23个县区域时,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希望在自己的家乡设置一个超级豪华的府,并且让父老乡亲看看。负责营建的是左丞相李善长以及汤和等一大批官员,他们经过五年的努力,最终成功建立了中都。

但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转移,以及土地被征用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政府用金钱不足,所以当地百姓不愿意卖出土地,但政府仍然强行征收,这导致了土地减少、粮食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大量工匠和役夫来到了这里,而另一方面,却出现了粮食断绝的情况。这一切,让原本充满欢乐与幽默感的小镇变成了困顿与挣扎之地。

虽然这场事件发生得很久远,但它却留下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足迹,它揭示了一种文化如何随着时间演化,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一面。而对于那些想了解更深层次内容的人来说,或许还能从这些细节里找到更多关于古代社会真实情况的心理学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