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皇权社会,太监一直是个离不开但又要防备着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宫廷中不可或缺的人选,又因为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干预朝政而受到高度警惕。众所周知,宫里头的活不只是砍柴挑水之类的体力活,更重要的是诸如掌管典籍、文书等技术活,不识字是不行,光识字而不明白意思也不行。
为了适应形势,在皇宫里开了太监学校。这个学校设立于宋代,它如何运作?学生们学习些什么?我们来探究一下。
据记载,这个学校师资雄厚,对四书五经都有深入学习。而且,《三国演义》似乎特别受欢迎。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太监的文化素养,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处理与文字和文化相关的事务。
明朝对待太监也是如此。当明成祖朱棣上台后,他开始启用文职太监管理一些跟文字和文化有关的事务,如图书、文籍、典章等。为此,他考虑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并专门设立了内书堂,即“太监学校”。
据《蕉轩随录》记载,该校学生来源于宫里的太监,有二三百人左右入学年龄约为10岁上下。在这里,他们接受由翰林学士担任教师的教育,其中第一任教师是大学士陈山,还有一位名叫严嵩的大奸臣也曾在这里任教。他虽然品行有问题,但学问却很深厚。
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呢?《酌中志》记录显示,他们学习的是《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儒家经典如《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在基础阶段。此外,还有更高级别的教材,如《贞观政要》和《文献通考》,供不同年级不同资历的学生学习。
教学方式也颇为严格。在尊师重教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表现不好,也会遭到体罚。不过,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当新生进入该校时,他们必须向老师鞠躬并呈上礼物,如白蜡、手帕和龙褂香。这一切都是为了展示尊敬与归属感。
对于那些即将赴任教职者,该校还有一套隆重程序。一旦确定任命,便会发出请帖,让四十名代表在承天门恭候接待新教师。在端门设饭局时,还会送出九封红纸帖,上面写着“某某顿首拜”,这是对老师表示最崇高敬意的一种方式。这样的场景想必让每位教师都感到非常荣幸甚至有些得意洋洋,就像严嵩老师1517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被派去当老师时的情景一样,那时候,全体学生都要向他行四个拜礼,而严嵌则是站着受礼,不需要回礼,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荣耀与信赖。
通过这样的教育体系,以及这些复杂多变的心理游戏,我们可以窥见宋代那段历史中的细节,为何说它充满了悬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