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阅了《明太祖实录》,这部史书中提到,洪武七年八月,朱元璋下达了一系列旨意,为全国的穷人提供住房。首先,他命令南京官员在空闲的土地上建设260间瓦房,以供无家可归的市民居住。不久后,他又要求上海(当时称为华亭县)的官员对宋朝遗留下的居养院进行修缮,让那些没有稳定住所的人能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
北宋时期,开封设立了四所“福田院”,每个院落都有几百间房屋,这些地方是给流离失所、贫困破产者以及无人照顾的老人的避风港,不论居住时间长短,都免费提供。这不仅包括免费的住宿,还包括政府提供的一日三餐。
到了南宋时期,“福田院”消失了,但相应地建立了更加详细分工和服务周到的安济坊、漏泽院和居养院。在这些机构中,安济坊负责慈善医疗,而漏泽园则专门处理那些无人认领尸体的情况;而且最重要的是,居养院致力于为遭受自然灾害或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住房保障,这一措施一直延续到南宋中叶。
然而,最著名并且有些许理想主义色彩的是明朝初年的政策。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小农家庭,他经历过苦难,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对手下官员提出严格要求:确保全国所有没饭吃的人都能吃饱肚子,而所有没房子的都能拥有自己的住宅。
我阅读过《明太祖实录》,其中记载,在洪武七年八月份,朱元璋向南京官员发出圣旨,他们被命令在一个空地上建造260座瓦屋房屋,以便为没有固定 住宅的地方居民提供避难之处。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向管理华亭县(即今日上海)的官员发出了第二道圣旨,即修复并重用原属于北宋时代那里的公共宿舍以同样目的。此两项指示发布后不久,由于迅速执行效果显著,与此同时还得到了朱元璋的大力肯定,并据此,在当年度底,又将类似的指导告知中央级别以上各级行政机关:“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则月给以衣食,无依者,则给以屋舍。”简单来说,就是若有人饿着肚子,那么国家会保证他们有足够的食物;如果他们没有衣服穿,那么国家会供应衣服;如果他们找不到地方栖身,那么国家也会安排好地方让他们生活。而这一切必须在全中国范围内实施。高层人员听闻这个任务感到棘手,因为它似乎超出了现有的能力水平。不过,当这些高层人物直接询问朱元璋是否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时,他们得到回应:“你等辅佐大臣,要把我的心思体现在行动里,不要让整个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挣扎。”换句话说,你们作为辅助我们的最高权力代表,就应该理解我的关怀,我绝不会允许我的百姓挣扎着过日子!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很高的期待,但正是由于这种理想化的心态,使得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君主中,只有他是一个真正去迫使他的宰相们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帮助穷人的皇帝,也唯独他是一个真正试图做到这一点的人。在古代中国众多君主之中,只有他一人敢于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