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被历史铭记为五代十国的时光里(907年至960年),中国大地上分裂成了众多割据政权的碎片。这个时期,自唐朝的衰败开始,一直延续到宋朝建立之前,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据张国刚先生在其著作《唐代藩镇研究》中所述,唐朝晚期,大约有40到50个藩镇存在,但绝大部分并未真正割据,只有少数如河朔等极个别的地方实力雄厚的藩镇才敢于独立行事。而这些割据藩镇尽管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却依旧需要借助中央政府的官爵威命来维护军队稳定,也曾出现过解除割据的情况。
然而,在黄巢起义之后,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强大的藩镇纷纷宣布独立,并获得封王资格,其所建之封国已经具备高度自主的地位。随着唐朝最终灭亡,这些地方势力争夺中心地位,最终形成了华北地区五个相继更迭的中原政权,其中包括沙陀族所建立的一系列政权。这五个政权虽然实力强劲,但都无法控制整个国家,只能成为一方的小型武装集團。而其他各地的地方势力,有些则选择称帝,有些则奉五代为正统,而称王或称藩。
这段时间内,由于地方实力的不断反复和夺取皇位的情况,使得战乱连绵不绝,政治家们往往倾向于重视武力的支持而忽视文治。此外,这段混乱时期也为契丹人提供了入侵南方、建立辽朝的大好机会。在这期间,西夏逐渐脱离中央政府独立,而越南则永远告别了对中国的大明帝国效忠状态,从此成为一个完全独立国家。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待,都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