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杂志的最新一期中,署名文章由靳友成撰写,他详细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以下是全文内容:
告老还乡,又称为告老还家,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的一种制度。这是一种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被称作“致仕”、“致事”、“致政”。《春秋公羊传》记载:“退而致仕”,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即交换权利于君王。这个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到唐朝时期,再至宋、元、明、清时期得到完善。而“退休”这一词汇则始见于唐宋文籍,如韩愈《复志赋序》中的“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这项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定,大夫七十岁才可以申请辞职。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六十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可以申请辞职。不过,如果在达到正常退休年龄之前因疾病或伤残无法继续工作,也可以提前请假。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只要有特别原因,比如身患重病或者无力任事,也可以被迫提前退出政治舞台。
因此,“告老还乡”的行为包括主动请求辞职并返回家乡,以及由于健康问题被迫离开公务场合回归家庭生活。在许多情况下,这样的请求会得到批准,因为官方更愿意看到其忠诚和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能够安享晚年,而不是继续担心他们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
例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故事中,就讲述了范蠡如何因为不再参与权力斗争而选择告老还乡。他先辅佐勾践平定吴国,然后自己也被封为上将军,但他深知自己的位置危险,因此选择了隐居五湖之地,与美女西施共度余生。这是一个典型例子,不再对宫廷斗争感兴趣的人士选择早点返回故土,以避免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还有像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他因为想要回归田园生活,所以也提出了一份要求告老还乡的情书,并最终得到了批准。他这样做,是因为对农村生活充满向往,并且觉得自己已经不适应城市环境了。
最后,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身体状况恶化,无力承担公共责任而申请“告病还乡”。尽管如此,这样的请求通常都会获得批准,因为官方希望能让这些贤达们能够安享晚年,而不是继续承受着身体负担。
总体来说,“告老还鄉”的实践对于人才从国家流出到地方流入乃至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交流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帮助解决了不同的问题,为社会稳定和进步提供了一种机制。
标签: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四个字 、 明朝所有的 、 明武宗是朱棣的最后一代吗 、 元朝的5个首都 、 土木堡之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